部级优课赋动能暑期充电正当时
——钟亮名师工作室云参加部级精品课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研讨峰会暨语文名师工作室学术联谊大会
撰稿:童珺谢志冰王萌萌任志恒苏金香
编辑:童珺
审核:亮老师
根据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部署,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将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为准确把握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政策精神和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主要内容,吸收借鉴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大力促进工作室教师成长,为工作室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2022年7月30日—31日,钟亮名师工作室通过在线方式,全程参与了语文报社、山西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主办的部级精品课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研讨峰会暨语文名师工作室学术联谊大会,观摩学习了革命传统教育专题部级精品课例。
为了让本次精品课学习走实走深,工作室领衔人钟亮老师积极联系主办方,创造学习机会,搭好学习平台,并对在线学习的老师们提出了具体要求——认真做好笔记、及时撰写学习心得。教学组组长彭建老师悉心做好前期报名和任务分工,苏金香老师、刘念老师录屏分享,童珺老师撰写新闻通讯。前期的精心策划、周密安排让本次学习扎实推进,极大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此次在线课例研讨峰会为期两天,分为三个部分:8节同课异构的精品课和8节鞭辟入里的说课,6位知名专家的专题报告和微报告,16个名师工作室学术交流展示。整场峰会活动安排丰富,交流内容充实。
(一)名家新秀同课异构精品展示引人入胜
《荷花淀》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胡学英老师和浙江宁波效实中学的张悦老师各自执教了《荷花淀》。胡老师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能力导向,以情境任务为切入口。她首先让同学们简述了情境任务一——“从评委角度提出《荷花淀》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主要理由”,这是整体感知;重点探讨情境任务二——“请你结合《荷花淀》‘这一篇’小说独特的文学表现,探究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通过文本细读,以《荷花淀》中的“革命”文学表现——战场、战争、战士,总结出编写意图;并为同学们留下了课后思考情境任务三——为校文学社公众号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胡老师充满活力、热情大方,很有亲和力。张老师的设计着重理解与鉴赏,教学从部分走向整体,从单篇走向大单元。整堂课首先聚焦课文局部——四个女性的三组对话,通过学生分角色演读,探究作者不标注说话者的写作意图、具名与不具名在表现人物上的差异,由浅入深,把课堂引入到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学探究;然后结合整篇小说,让学生探究水生嫂等妇女在没有经历残酷战争洗礼的情况下,是如何从农村家庭妇女成长为战争革命妇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后关联《记念刘和珍君》《百合花》等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与鉴赏革命传统作品中女性形象。如果说胡老师的课是以情动人的话,那么张老师的课有鲜明的理趣,以理服人。
《拿来主义》
新疆乌鲁木齐第八中学张思敏的课题是《破立之中见真章——拿来主义》,课堂设计的主线是“学”,学习鲁迅“拿来主义”的真谛,学习破立结合的手法,学习单元主题及编者重点,最后学以致用——鉴赏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作文,让学生再学习情境任务来写自己的《拿来主义》。张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功底,整堂课大气。安徽马鞍山第二中学唐舒娅执教的题目是《时事杂谈与拿来主义》,从时事杂谈的视角,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寻找写作缘起,梳理行文逻辑,品味语言特色,思维体操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多种思维能力。唐老师以时事杂谈这个大概念为抓手,课堂焕然一新。
《为了忘却的记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吴振宇老师抓住题目中的“记念”和“忘却”等关键字词,切入到课文学习,设置了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何为“记念”,比较了“记”与“纪”的区别;学习任务二——“记念”什么,分析白莽和柔石的性格特点;学习任务三——为什么“记念”的情节历历在目,却要说“忘却”?有何深意?目的在于体会作者隐含的深沉的情感;学习任务四——从哪些细节能感受到作者的“记念”之悲愤?回归文本细读。浙江温州中学郑可菜老师抓住文本内核进行细读。扣住革命、写人叙事散文、鲁迅等几个关键词,设置大情境——在左联五烈士被捕被害90周年后设计纪念展馆。总共设计了实物展柜,展区一——左联五烈士,展区二——《为了忘却的记念》“金句”细览,门票——宣传语四个小展览,通过大情境下的四个小活动,让学生理解了《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人叙事上的特点、感知了鲁迅的形象、体会了文中鲁迅情感的流变。
《与妻书》
在《与妻书》这篇至性至情课文的教学上,北京市八一学校徐德琳老师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庞冉的设计各具匠心。徐老师通过学习任务一——《与妻书》的表达中很多矛盾之处,任选一处有感情地朗读并品味其中的感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情感;通过学习任务二——在建国70周年之际,博物馆举办“红色家书展”,除了《与妻书》外,你还想推荐哪些书信,说明理由,让学生走出文本,比较鉴赏;通过学习任务三——请从妻子、父亲、孩子、后世学子中任选一个角色,给已经牺牲的林觉民写一封信,让学生读写融通,学以致用。整堂课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暗含比较性思维,品读迁移,实现了思维的进阶性。庞老师在基于教学文体的特征和定位下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任务一——解其文,尽其意,把握情感层次;任务二——探究书信体的情感价值和文体优势,感受文体特点;通过任务三——思辨英雄烈士的另一面,“泪珠和笔墨齐下”,比较和一般印象中的英雄的异同,回应相关质疑,思辨英雄内涵。
部级精品说课
在此次峰会上,还展示了八堂精彩纷呈的说课,分别是上海市曙光中学万涛老师的《沁园春·长沙》,上海市大同中学宋士广老师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上海市上海中学昂俞暄老师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反对党八股(节选)〉》,上海市上海中学徐承志老师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潮州市高级中学谢桂萍老师的《在文本深耕中构建理性思维——〈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介绍》,上海市实验中学张捷老师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想,重庆市第八中学张艳玲老师的《喜看稻菽千重浪》,天津市实验中学邢洁老师的《读写融合教人育人——以〈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为例》。
多位名家老师还对上述精品课进行了评课。
(二)专家引领主题报告交流探讨令人启发
7月30日下午,余党绪老师作了以《在革命传统教育中践行思辨精神》为题的精彩报告。他明确提出要树立“一个观点”,处理好“三组基本关系”。“一个观点”指的是革命传统文本的教学必须要渗思辨;“三组基本关系”是以情感人还是以理服人,革命的特殊化与文化(人性)的普遍性,历史的还原与背景的辨析。
余老师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仅靠灌输和感染是不够,需要借助理性思辨,理解革命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才能入脑入心。
7月31日下午,邓彤老师分享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的革命传统教学》,围绕新课程基本框架、实用文阅读要领、革命传统教学策略三个方面作了专题讲述,并结合具体课例作了示范性指导。新课程的基本框架要注意顶层设计、课程内容、注重过程性评价三个方面。实用文阅读教学要抓住言——意两层结构,以书面语言为主,以理性陈述为主,以抽象思维为主,文章观点鲜明、明确、集中。革命传统教学有三大策略:在语言建构点和思想教育点重叠处确定教学目标,炼制学习要素,设计情境任务。
在为期两天的峰会上,还有四位专家老师作了微报告。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杨培明老师从“硬件先行、整本书阅读、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四个方面介绍了南菁中学在革命传统教学方面的经验。北京市八一学校王建稳老师《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报告中,从明确学习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围绕核心话题、整体设计任务,借助问题支架、突破教学难点,探索文学价值、思考现实意义四个方面展开中国传统革命文学学习任务群的专题教学探讨。南京市教研室徐志伟老师的《高考试题中的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报告中,指出了什么是革命文化,革命文化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以及在高考中各种考查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锦州市锦州中学战琳老师的《思辨性阅读下的革命文学群文阅读》,指出了思辨性阅读的具体路径:一是思辨性阅读,从背景入手,对文本进行合理推断;二是反思考证,在品析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三是深入探究,提升思维认识,综合理解主题。
(三)工作室建设成果展示经验分享共同成长
在峰会上,全国各地的16个名师工作室先后作了经验分享。他们分别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孙忠华工作室、扬州市高中语文陈桂华名师工作室、南京市诸定国名师工作室、新疆建设兵团高中语文徐金凤名师工作室、北京延庆一中胡修艳老师、教育部领航工程名师蔡森工作室、扬州市中学语文刘祥名师工作室、洪芳煜名师工作室、陕西省张肖侠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马文科名师工作室、北京市八一学校王建稳名师工作室、浙江省项香女名师工作室、张金村名师工作室、江苏省盐城市李仁甫名师工作室、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孙玉红工作室、江苏省盐城市廖海燕名师工作室。各名师工作室主要从工作室建设特色、成员介绍、成绩展示、研修机制、培养感想等几个方面介绍其工作室成长情况,有的工作室还对课题研究作了示范性指导。
(四)成员学习醍醐灌顶心得体会领会深刻
为期两天的培训中,在钟亮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认真学习并撰写了学习体会。在“三新”背景下,这次中华革命传统教学专题研讨,无疑为我们研究新教材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思路和极具实操性的教学设计参考。更为关键的是,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这次专题研讨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室老师们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认识,促使工作室老师们转变教学理念、育人理念,推动课堂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更加坚定了在语文学科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附:工作室老师们的学习心得
本次部级精品课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研讨带给我的启发意义可以用这样的几个词来概括。一是情境。情境任务在这次培训的每堂精品课中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体现,启发我们要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设置任务框架,实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整体互动。二是整合,《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指出:教材编写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整合是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学习任务群教学的方法、学习任务群教学变革的理路,更是高中“知识单元”教学转向“素养单元”教学的可行路径。不论是单篇到群文,还是课内到课外,都体现了老师们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三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我们老师在“三新”背景下应该着重树立的教育理念。
非常感谢钟老师工作室提供的这次宝贵学习机会,让我们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我辈定当不负众望,笃行致远。
——成都高新实验中学童珺
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是机遇,更是挑战。下个月就要携新教材面对学生了,对此我心中一直畏惧惶恐,畏未解“三新”真义,恐贻误学生发展。所幸钟老师提供了观摩“部级精品课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研讨峰会”的机会,两天时间,8堂精彩纷呈的同课异构精品课以及8堂鞭辟入里的说课给我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三新”之下,变的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的方式,不变的是助思促写的初心。这8节精品课各有特点,最触动我的是宁波效实中学张悦老师执教的《荷花淀》。
张老师这节课设计精巧,容量巨大,以三个核心情境任务串联课堂。第一个情境任务,从文本局部入手,让学生分角色品读对话、分析人物不具名的原因,既训练了学生立足文本、欣赏语言文字之美的能力,又引导学生由现象探原因,探究出具名体现个体形象,不具名体现群体形象这样的文学理论观点,提升了课堂的高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第二个情境任务让学生探究水生嫂等妇女如何在没有经历残酷战争洗礼的情况下,从农村家庭妇女成长为战争革命妇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引导学生回归课文其他文段,在人物前后期的变化中得出时代的召唤、家庭的影响、一个人能影响一群人等有思维纵深的答案;第三个情境任务跳出了单篇教学的桎梏,合理关联教材中其他篇章(《祝福》《百合花》),体现大单元教学,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深入思考。最后再欣赏了班上学生写的小诗《献给荷花淀的女子》,将学生的思考化作书面表达能力的呈现。
这节课没有为了情境而情境地设置一些华而不实的“情境问题”,而是面向课标、立足文本、匹配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张老师的三个核心情境问题是能激发学生思考并重建个体与群体相互关系,提升其认知水平的逻辑严密的问题。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三新”形式下,一切的“变”都是为了提升学生运用语言、发展思维等能力这个“常”,教师自身不恐、不惧、不慌、不乱,广泛学习、沉心钻研、深入反思方能以不变应万变,适应新形势,助力学生成长与发展。最后,再次感谢钟老师提供的观摩“部级精品课例”的机会,助我在模仿中适应、在学习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谢志冰《“三新”教学下的变与常》
首先感谢钟老师工作室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作为一名初中老师,我对高中语文课堂以及教材的编写模式是很好奇的。工作十一年,在教学方面好像已经走入了模式化,知道自己需要改变和突破却不知从何入手。经过这次培训,我聆听学习了高中老师的课堂,有以下几点感悟,或可帮助我改进自己的工作:
沉静地思考和灵活的思维:
和初中课堂相比,高中课堂是相对安静的,可是每一堂课都让我感受到思维的洪流在表面的沉静下涌动。而引领学生思维活动的,是老师们所设置的一项项环环相扣、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无一不紧贴文本,引导学生深入地漫溯到文本后的思维逻辑和情感生发处。
与真实情境高相关的深度学习模式: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31日早晨郑老师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她把整堂课设置成了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的纪念场馆布置项目,一方面深入文本寻找场馆内图片及文字的编写来源,一方面走出文本进行应用性、文学性的微写作任务。这种情景式的学习也在其他的老师课堂上看到,这和深度学习的理论是一致的,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够真正让学生学会迁移、解决真实生活问题。
旁征博引的课堂与紧贴考点的点拨:
几乎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拓展,绝不就文本解文本,他们大量地呈现旁证的资料:新闻、评论、书信等等片段,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情感及思想的认识。这种方式其实是在培养学生阅读其他文本的能力、提升学生自学的能力。终有一天,学生们会脱离老师自主地理解文章,有意识地查找多类资料,不仅对理解文本有意义,更有利于促进独立思考。
与此同时,老师们并不避开高考题,反而把高考的题目自然地穿插在学习任务或作业任务中。这种方式其实在侧面给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了解、熟知考查的方式,对高中学生来讲,不仅不功利,反而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框架。
——成都市泡桐树中学王萌萌
非常感谢钟亮老师名师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的学习机会,云端见到全国各地的大家与新秀,收获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炎炎夏日,共聚云端,享受学术盛宴,追寻语文的清风与明月。学习感受如下:
1.当好学习者,自觉以多种角色来发展自己的教学。
两天的密集学习,感受到此次的《部级精品课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研讨峰会暨语文名师工作室学术研讨会》安排匠心、大咖云集。
既有精彩的教学实录,又有部级精品课的教学设计分析,还有名家对课例、课例分析的点评,另有专家的研究分享,在学习中促使我们转变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既是听课者,又是设计者,还是点评者,还是研究者。以多重交叉的角色定位来思考语文学科教学,实践有深度、有风格的教学。
2.名师即榜样,好课如好文,听之使人振奋,当好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者。
学习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学课例,不止一次为老师们设计的课例叫好,如上海市大同中学宋士广在时空交错下的探寻下进行昌耀诗歌学习;如上海中学徐承志由结构到语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篇演讲稿;如张悦老师看似平淡平实云淡风轻的活动,实则深刻深远纵横捭阖的设计……听完张悦老师这节课以后,我心中有压抑不住的激动,平实深刻、举重若轻,这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样的课不正是让人奋然前行吗?于是我立刻在中国知网下载了张老师的文章进行继续学习,希望将“一时心动”变成“长久行动”。
听好课、学名师,勤耕耘、求成长,小林漫画曾说“当你无心种花,便会长满杂草”,那就让我们一路播种,静待花开,静享清风明月吧!
——川大附中任志恒
2022年7月30日-31日,我在钟亮名师工作室组织下,参加了《语文报》主办的为期两天的“革命传统文化作品研习”的线上培训活动。此次培训活动围绕革命传统文化研习和实用类文本教学两大主题,展开了名师课堂实录展播、说课展播、微讲座、名家评课及工作室巡礼几个环节,可谓是精彩纷呈,饕餮盛宴。我自己全程参与培训,收获颇多,不能一一道来,现就宁波实效中学张悦老师的课,谈几点自己的观课感受。
一、课堂结构清晰
张老师以一个《觉醒年代》的短片启动教学,以给文中女性起名、女性角色转换和多篇文本中体现的女性形象的理解与鉴赏三个任务为驱动逐步展开,又过去单一地探讨一篇文章内部女性形象及作者创作风格的讨论,聚焦到时代洪流中女性形象群体的蜕变探讨,最后由学生写作的一首诗收束,由具象到群像、由一篇到多篇,由实践探索到理论探讨,将学生逐步引入深入学习,引用名家理论、历史学科知识,但是始终不离开语言实践这条主线,课堂结构清晰、有梯度。
二、课堂活动丰富
课堂活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与个人研习为主,穿插使用项目式学习、群文阅读、读写结合及学科融合等形式,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理解理解与运用能力,使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得到训练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在交流和讨论中逐步提升。课堂看似云淡风轻,思维领域却激烈交锋。老师言谈和风细雨,讲解却深入浅出。语言点评及引领都达到“上乘”水平。这种风格的课堂与我们常见的“表演式”课堂有着明显的不同,不是表象的简单的“热闹”,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内藏乾坤,步步玄机,满堂添彩。
三、教学理论深厚
张老师本人与张老师的课,可谓是异曲同工,不做修饰,平和朴实的背后成功的课堂实践背后是坚实的理论功的支撑。有她的课里引用的孙犁、胡河清、张莉、卡尔维诺等名家的言论为证,也有评课专家的精彩点评的言论为证,更有她在知网上发表的学术名篇为证。张老师可谓是理论联系实践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高手,她的课堂没有什么课程改革的理论术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我们望尘莫及。
张老师在革命传统研习的“藕花深处”深耕,才达到了这种“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的境界。实乃吾辈学习之楷模。
——九寨沟县中学苏金香《深耕藕花深处直上白云之巅——观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