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美术教学目标的设计

更新时间:2023-01-06 01:01:49 阅读 78 次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

——美术教学目标的设计

龙泉师一中学校吴妮珊

美术教学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清晰、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关键。我发现传统教学目标的表述往往是教师本位的,抽象而笼统,如“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等,表达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测量评价,很难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这本书中,对于美术教学目标的设计做了详细讲解,让我深有体会,所以我主要从教学目标设计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

一、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中教学目标的基本格式

在美术教学论中,总结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本格式。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美术教学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最终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本格式是:

(学生能)了解xx艺术语言和特点(知识);用xx材料、xx方法做(画、设计、制作等)出xx作业(技能)。

•必须找准艺术语言和特点,即本课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本格式是:

情感:(学生能)体验x艺术活动的乐趣,体会表现对象之美,表达对表现对象的爱和情;态度:在xx活动中,形成xxxx、xxxx等学习(或工作)态度;价值观:了解××美术流派的创作观、艺术价值(或实用价值)或社会价值,及其所体现的某种深层的人文价值观念。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中,归纳的基本格式有助于我们检查自己三维目标是否规范、正确,同时也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新课程提出的过程与方法与以往的区别

书中提到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大至是由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五环节”发展而来,分别是组织教学、导人课题、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讲评小结。教学过程似乎只是各种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往往经久不变。

那么,新课程提出的“过程与方法”仍然是指〝教学过程”或“美术技法操作过程”吗?显然不是,这些“过程”早已有之,并非课改主旨。当我们重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联系其中“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建构的学习理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等一系列理念时,就能明白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的主旨是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自主、合作、探究或做中学的“方法”,比如项目学习、课题研究、STEAM课程等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三、自主、合作、探究课程的尝试

举例: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敦煌莫高窟壁画》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师讲授学生欣赏为主,课后学生针对莫高窟相关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第二课时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进行线上授课,学生进行结果分享。

各班分享情况统计

班级

小组分享情况(共6组)

课后想继续分享的小组

小组分享情况统计

初一1班

0

1

1个班有5个小组分享;

1个班3个小组分享;

2个班2个小组分享;

2个班1个小组分享;

3个班没有小组分享。

初一2班

3

2

初一3班

0

初一4班

2

初一5班

2

1

初一6班

2

初一8班

0

初一9班

1

初一10班

0

我的课后感受:

1.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对教师要求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不是教师对学生放任不管,实际对教师专业知识要求更高,当学生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师能够及时指出并解答,同时,对教师的课堂安排、组织、把控能力要求更高,教师要分析每个班的具体情况,根据班级分组特点和美术学科特点,对分组优化,学习相关组织课堂的方法。如:项目学习、课题研究、STEAM课程等实施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对部分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与组织,建立小组的分工合作机制,合理安排成员研究内容,帮助每个组形成研究小组和分工安排。

2.学生兴趣的调动很重要,信息技术手段来助攻。讲课时,既要专业又要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我在课程当中,为了学生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用3D漫游莫高窟洞窟让学生感受洞窟别有洞天,内容题材丰富,犹如身临其境。通过制作飞天动画和视频让学生感受飞天动态美,图片选择典型性的壁画,能够吸引学生眼睛和感兴趣的。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兴趣,学生课后才会主动查找资料,为下一步打好基础。

3.为学生理解的深度学习提供了一种上课方式。因为是初步尝试,使用上课过程中有诸多问题和困难,但看到分享内容的同学们根据问题,自己去查阅不同资料,解决问题,自己讲解莫高窟内容,并有自己的体会,威金斯等人提出了“为理解而教”,有时候学生分享十分专业,在教师预料之外。重心放在学生理解了什么,证明学生对艺术的思考和理解。而同学们思想之间的碰撞也带动了班级其他同学的积极性,由于其他小组积极性被带动,学生主动向我表示,希望有机会能在课堂分享。虽然课堂很不成熟,但这样的尝试让我看到了学生更多创造的可能性,课堂主体也在发生改变,从以往的教师讲授转为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理解的深度学习提供了一种上课方式。

美国研究院(AmericanInstitutesForResearch)认为:“深度学习是学生对核心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以及在真实的问题和情境中应用这种理解的能力。”这里的能力有三种:一是认知能力,即深度理解内容知识、批判性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能力,即协作与交流;三是内省能力,即学会学习以及学术信念。而这三种能力,恰恰对应了我国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体现人际交往能力,分享内容的学生,根据问题查阅不同资料,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自己讲解内容,加深对内容知识的理解,并有自己的体会。虽然有一半班级没有人分享,但是这种方式让我看到了学生是主角,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主动思考、研究和探索的精神,把舞台让给学生来展示。

四、留给我的思考——主题大概念

1.以基本问题探索大概念

老师们,你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主要是什么问题?我想了想,我问题的设置基本都是技法、知识点的问题较多,在书中,有提到设计问题的时候遵循主题大概念,也就是遵循美术基本观点,书中表4-4。问题的设计如何体现美术基本观点呢?

基本问题

基本观点

从古至今,手绘线条为什么如此活跃?

图像诉诸视觉是与口语、文字、声音和动作不同的交流方式。借助于图像人们能获得知识和信息,也能表达思想和情感。

雕塑家如何赋予材料以生命和意义?

运用各种媒材与技术创造视觉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和美化生活。艺术家和设计师运用观念、素材、媒材、形式结构和各种美术制作方法进行实验和创作。

2.上位问题

我们以前只习惯于回答书本上有标准答案的事实性问题,却没有思考事实性知识上位的原理性、规律性或哲理性问题。然而,只有当你思考了这些上位问题之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事实性知识和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文章标题:《《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美术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9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