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4期(总第11期)
成都市第三届成华区第四届工作室2022年4月28日
立研求真,赋能成长
——记李雪梅两级数学名师工作室、成都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长擂台赛”磨课活动
前言
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
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
不知道,明天我们在做什么
但至少,我们要对今天负责
让明天因为今天的付出而多一份精彩!
--李雪梅名师工作室永不停歇的追寻……
本期目录
一、研究赋能,搭学习平台
·活动主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研究暨成都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首届男女教师主题教学“成长擂台赛”李雪梅名师工作室磨课活动
·活动宗旨:以研究的名义成就自己,磨他人的课,开自己的花
二、课例聚缘,让研究落地
·工作室成员课例展示:
成都市七中八一学校黎东桓老师执教《优化》
双流怡心第一实验学校颜顺老师执教《分扣子》
成华区龙成小学刘金华老师执教《认识周长》
三、深思聚智,促智慧成长
·工作室教师议课互动
·工作室主持人李雪梅老师指导与培训
一、研究赋能,搭学习平台
为迎接成都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首届男女教师主题教学“成长擂台赛”赛课活动,成都市(成华区)李雪梅两级数学名师工作室于2022年4月28日,在成都市七中八一学校开展了首次磨课活动。本次活动以课堂为载体,进一步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研究。
本次磨课活动中的三位工作室男教师主动报名,积极选课,认真备课,呈现出三节较为成熟的数学课。七中八一学校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优秀的主持及班级学生,场地与设备也为活动增色不少。
来自工作室和七中八一学校数学组的老师们认真聆听学习,积极思考与记录,充分借力伙伴们的智慧来成长自己,获与惑同行,思与疑并进。
二、课例聚缘,让研究落地
课例一《优化》
执教者:成都七中八一学校黎东桓老师
黎东桓老师的课堂从触发到追究,从研究到提升,以问引学,层层深入。
·情境创设,引发数学思考。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代入“煮鸡蛋”和“烙饼”的状态中,师生形象生动的演示,直观再现,为后续学习奠基促思。
·问题导向,触发深度思考。始终围绕“如何节省时间?怎样烙?还可以怎样思考?等问题进行,核心问题清晰,每个问题有不同层次的引导和重难点体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独思众议时间,学生经历设计方案——验证方案——得出结论——优化方案的完整过程。用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经历从优化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运筹思想。
·评价质疑,启发个性思考。黎老师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如:你的生活经验很丰富。你是一个爱生活、会生活的孩子。你真善于思考,优化的是时间,原本可能低效的事变得高效……这些有温度、有指向性的评价提升了课堂品质。
·回归生活,生发多维思考。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优化案例,并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如摆三角形和找规律后的化繁为简;如购物中的省钱方案及租车中的优化,从浪费到节约……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和优化的重要性。
黎老师的课堂师生互动融洽,质疑补充是常态,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课例二《分类》
执教者:双流怡心第一实验学校颜顺老师
颜老师的教学风格亲切自然,和七中八一学校一年级可爱的同学们共同探究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
·故事引入,从凌乱到有序。绘本故事引入,引导学生聚焦问题——如何整理散乱的扣子?故事主人发出求助之声,同学们积极回应,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提出分类整理方案。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兴趣,贴近生活又凸显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动手实践,从猜想到精确。教师提出用比较的眼光观察扣子,学生明确按形状和扣眼数量分类。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不同。在展示交流中,逐步明确不同分类标准产生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推理和表达能力。
·数学思考,从浅显到深刻。有层次地加入颜色后的扣子又增加了分类标准,根据数量看分类标准,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回归生活,从周围到身边。在颜老师循序善诱的引导下,学生视野开阔,思维灵动,举出丰富的实例,如共享单车颜色的分类,汽车功用的分类,图书、超市的分类……
·特色评价,从进步到提升。颜老师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由笑脸分类转向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自我定位、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勤思考、找方法、常进步。
课例三《什么是周长》
执教者:成华区龙成小学刘金华老师
刘金华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游刃有余,带领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认识周长。
·初感周长,在心中是什么模样?用轻松的谈话方式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拉近师生距离。
·初识周长,哪只瓢虫赢得比赛?体会“一周”,不规则图形:树叶的一周;规则图形:相框的一周。刘老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描规则图形的一周,感受从起点回到起点,即图形的一周。启发学生总结:沿着边线,起点回到起点。引用古人言:“周,回也”,为课堂增添文化气息。
·再认周长,一周的长度是多少?想方设法得到相框一周的长度,千方百计获得树叶一周的长度,在一次次交流、实践的过程中,体会规则图形与不规则图形一周长度的测量方法,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刘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学生充分体验,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更加深入,并逐步内化。直观演示,拓宽学生对周长的体验,对周长的理解更实际、更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听课教师认真听、全面看、用心想、仔细品,捕捉每一个教育教学的细节。
三、深思聚智,促智慧成长
·互动共思——《优化》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郑东俊老师
聚焦开课:质疑“优化”:是何?为何?何用?
具体环节:从“煮鸡蛋”到“沏茶”,再到烙饼,每一步的设计意图要明确清晰、有层次,整节课容量较大,可适当取舍。
小结部分:不仅关注教材中的优化,也可关注历史文化中的优化。如田忌赛马等,开阔学生视野。
金牛区五块石小学杨华培老师
针对回头看梳理教材中的“优化”,提出关于摆三角形中的优化问题,是否应该归纳出什么是优化?
互动共思——《分类》
明湖小学唐燕梅老师
如何运用低段评价机制,激发兴趣,培养注意力
继续往下分,明确分两类,还可以继续分吗?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武文政老师
结合一年级学生特点,加强故事情境的串联,使课堂的趣味性更强。
面对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学生,课堂常规的引导也很有必要性,让学生明白“有时憋着也是一种美”!
互动共思——《什么是周长》
海滨小学罗伟莉老师
点赞刘老师的课堂有内涵,板书精致,与学生互动效果好,教姿教态大方。
问题:课堂结构如何体现深度学习?“一周”在哪里?长度在哪里?什么是周长?深度学习的背后其实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操作和经历。
双流区九江小学赵敏老师
从面积教学反观周长一课,多实践操作,突出理解周长概念的重要性。
·名师引领,助力成长
三节课后,工作室主持人李雪梅老师首先点赞本次会务组的老师和承办方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感动与感谢交融。再围绕三节课的主题,结合2022新课标及核心素养谈教学设计与理念,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方法。
《优化》主题:小学数学知识本质理解与难点突破策略研究
李雪梅老师谈到,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研究,我们从关注数学好玩的教育价值到关注背后引发的思考,细思《优化》应注重以下几点:1.在循序渐进中促生长;2.在优化中培育模型意识;3.进一步思考:规律探究如何从感性到理性?烙饼的规律背后我们应该走向数学思考,关注数学思想。李老师的讲解深入到了知识的本质,触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周长》主题:小学数学知识本质理解与难点突破策略研究
从课例主题到核心素养,再到教学细节,李雪梅老师有宏观的分析,也有微观的评析,她提到整个教学设计应从多角度建立周长表象。首先要做的必然是研读教材,解读教材题例,明晰单元教学内容,纵向研究,关注前后联系。其次是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琢磨异同寻找背后本质。最后教学设计以建立形的表象,体会量的累加这一目标来设计活动流程。
《分扣子》主题:小学数学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结构意识的研究
李雪梅老师首先抛出核心问题:什么是结构化学习?结构的背后是我们的整体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理清框架,基于儿童和教材,找准难点,对标学生,提供表达范例。对于这节课,可以做以下几点思考:对于激发兴趣,应从儿童出发,注重多种感官参与;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聚焦,环节凸显很重要;在语言表达方面,要适时提供范例,引导完整表达,注重求同存异;在板书设计上,注重细节,体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在课堂小结部分,可放手拓展,回顾和展望皆能找到分类的影子。
作为一名教育人,我们需要懂得:教师讲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
如果老师只顾讲,总有人会没听,总有人听不见,总有人听不懂,总有人不想听,总有人会忘记……因此教育教学的这条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升级,更新理念,优化策略,夯实专业,提升技术,不断学习。即使是磨他人的课,也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展望)
在哪里存在,
就在哪里绽放!
以任务带队伍
以魅力增吸力
以能力来助力
策划:黎东桓郑东俊马虹宁
撰稿:周静徐晚秋
编辑:周静杨莞尔
审稿:李雪梅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941.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