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数学名师记成都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更新时间:2023-01-06 01:01:46 阅读 18 次

成都市、成华区李雪梅两级数学名师工作室简报

【2022】第14期(总第20期)

成都市第三届成华区第四届工作室2022年11月10日

变与不变的成长值

——记成都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前言

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

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

不知道,明天我们在做什么

但至少,我们要对今天负责

让明天因为今天的付出而多一份精彩!

--李雪梅名师工作室永不停歇的追寻……

为探索核心素养时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策略,进一步提升成都市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成都市小学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以“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研习大单元教学,发展结构化能力”为主题的成都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于2022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举行。

成都市23个区(市)县参赛教师呈现了24节优质课例,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周静老师代表成华区参加本次比赛,并获得一等奖。

荣誉来自于强大团队的凝聚力、研究力与执行力。成华区教育科学院刘诚所长和张川老师全程参与指导,在研究课例中学术引领,在教案设计中结构引导,在试讲环节中精雕细琢。电子科大附小李雪梅副校长和数学课程中心的同伴们全程协同查阅资料、剖析课标与教材、分析学情、紧扣主题扣细节,最终结合周静老师自己的思考与教学风格形成《可能性》大单元结构教学的参赛课例。

赛课磨我千百遍我待磨课如初恋

本次赛课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板块划分,成华区研究“统计与概率”版块。9月初,得到区上通知,电子科大附小积极报名,争取到宝贵的名额,提交教学设计是第一步,经初选,全区有六位教师进入无生试讲环节。

时光如流沙,但沉淀却可见,一切付出都是为最美好而准备……

15年前,携一份惊喜,带一些懵懂,周静老师参加了一节区级赛课《可能性》,在团队的思考与打磨下,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既是动力的源泉,也是成长的见证。15年后,怀一缕思绪,揣一抹情愫,再次与《可能性》结缘,变的是眼界与张力,不变的是教育情怀和对知识本质的深究……

无生试讲,呈现最初思考——思课

10月8日,无生试讲与说课在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刘诚所长和张川老师聆听并指导了六位教师,为大家的思考和努力点赞。各位参赛教师积极表达自己对主题和课题的理解,并互相观摩,取长补短。最终,经专家评委合议,三名教师进入有生试讲环节。

有生试讲,破立应变思考——做课

10月13日,第一次磨课在电子科大附小学术二厅进行,电子科大附小周静老师结合对课标的解读与主题的理解,呈现出自己对本节课的思考。课后,刘诚所长和张川老师就本节课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刘所长提出,做课,一定要找问题,抓根源,明方法。首先指出本节课设计环节内容过多,目标不够清晰,结构化的意识还不够强等问题,其次有针对性地从知识本质到环节目标,从课标解读到核心素养,再从结构教学到结构板书,做出细致、深入的指导。张老师的指导也让在场老师如沐春风,用心、动情、深挖,读懂教材、学生和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的价值,挖掘知识本质的源头,设计紧扣主题的环节,打破固有认知,产生新的思考……通过本次试讲与专家的指导,对这节课的思考有了更明确的方法与方向。

相互试讲,借力融合思考——磨课

10月19日,三位教师在电子科大附小学术二厅再次磨课。本次磨课突显核心素养与大单元结构教学,在前一次磨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知识的本质和形成过程的梳理,同时关注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单元结构教学的体现。教学环节中的取舍、环节目标、承上启下的关联等也成为本次磨课的讨论内容,大家碰撞思维,争辩明理。

10月21日,齐聚成华区教科院附小磨课,全区线上观摩,再次磨砺,强化心理,见不同场面,练心理素质。每一次磨课都会有新问题、新启发、新思考,带着这些“新”,我们坚守“旧”,执着于“磨”,变化的是思考的进阶,不变的是对知识本质的挖掘。

10月26日,三人再聚成华区建设路小学枫林校区,区内教师现场助威,磨课教师相互启发,这一次磨课,问题串更加突显:如何充分挖掘学生的精彩?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何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追问,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巧设情境、激活课堂,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以疑引思、以思解惑?

从10月27日到11月3日,思考不停歇,磨课在继续。在专家、领导和同伴的帮助下,思,越来越明朗;人,越来越清晰;情,越来越真挚;课,越来越成熟。每次磨课虽都有些遗憾,但遗憾已化为前进的期待。研究中,不断寻找知识的科学性;字句间,反复琢磨用语的合理性。

每一次磨课,既是磨课标与教材,也是磨学情与思路,更是磨意志与思维。本次磨课结果,电子科大附小周静老师代表成华区“出征”,这既是节点,也是开端,一切压力化为动力,一切动力将形成凝聚力……

教育的本质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创设富有意义的情境,设计含有思想的核心问题,研究知识本质的内在结构,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形成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思维,这既体现了思维的力量,也诠释了我们做课的初衷。带着初心,继续前行。

相约赛场,砥砺思行并进——成课成人

11月4日,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的赛课现场是“统计与概率”专场,周静老师结合前期思考,从容、智慧地将《不确定性》一课精彩呈现。

开课游戏“心有灵犀一点通”迅速吸引学生注意,为后续结课埋下伏笔,学生积极思考与表达,课堂氛围良好;“砸金蛋”游戏引入,激趣启智,引出关键词,结构思维渐显现;“抛硬币”试验活动,升华感知,数据诉说,结构思维渐递进;“摸球游戏”实际运用,拓宽思路,分类引申,结构思维渐延伸;“回头看”“往后看”总结收获,灵活运用,互动结课,结构思维渐深入。本节课的设计环节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活动相互映衬,丝丝入扣;追问围绕本质,深入挖掘;构建知识链接,迁移运用;培养数据意识,提升素养。

课的背后是人,人是最大的变量。一节好课的背后,有团队的引领与指导,有个人的努力与体悟,有不厌其烦追求真理的执着,还有经得起千锤百炼的心理素质。

赛课结束,思考无限:回头望,细思量,自难忘

·主题解读,明确核心价值,确立研究方向

·课标解读,聚焦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发展

·结构解读,提升学习效率,促进思维深度

·单元解读,教材横纵对比,明晰知识内涵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本次赛课除了“磨课”,还得“磨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如影随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的必不可少环节。研究论文的设计,写满了做课团队美好设想,诉说了团队成员一步步走向成熟、完美的故事。由电子科大附小郑东俊、文敏、徐晚秋执笔的论文荣获一等奖。

走到课的背后,深入课的内涵,触及课的外延,与教学高度匹配的论文呈现出的是对课的思考、对课的研究和行动指标,同时也是检验做课深度的重要手段。电子科大附小团队教师的“抱团作战”体现思维交错纵生的张力,彰显个人素养与教育情怀的交融。

本次研究课在赛课主题“聚焦核心素养,研行大单元教学,发展结构化能力”的导引下,我们的课堂期待构建了如下愿景,期待用“研究”点亮课堂,为教师学生成长助力。

文章标题:《李雪梅数学名师记成都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940.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