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双减”的足迹(二)
笔春语文工作室
2021年12月28日,笔春语文工作室的成员,相聚在培华小学,就“我眼中的双减”进行了一次沙龙活动。
领衔人张笔春询问了各位成员对“五项管理”的认识,带领大家学习了“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接下来,就“双减”这个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成都市二仙桥学校孙正琴老师
孙正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作为老师,既要做好自己的“为人”也要帮助学生学会“为人”。教师应有高尚的师德师风,也应注意谨言慎行,了解学生成长的心理规律,掌握科学育人的方式方法。科学的育人观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培养,高尚品德的塑造、科学价值观的确立,使他们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
成都市培华小学校石高计老师
石高计: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双减”的实质是让语文回归原有的本心,不让刷题迷住孩子审美的眼睛;不让补习班挤占孩子们自主阅读,自主探索的时间;不拔苗助长,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今后的语文课,我们应该关注孩子们的语文个性化发展,有的孩子擅长写作,有的孩子喜欢阅读,有的孩子喜欢朗读,有的孩子喜欢演讲,我们需要扬孩子之长,激孩子之趣。个性化,创新,反思,延伸,尽可能地拓宽学习语文的路径,转换角色,我们不仅是师者,还可以是他们语文学习的陪伴者。
龙成小学彭韵谋老师
观念如果不转变,“双减”便无法治本。学校和老师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了解孩子的优势和特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配合学校和老师。首先,作业设计分层有效,可以采用基础、提高、拓展作业,落实教材内容,丰富口头作业,规范书面作业。其次对学生课余生活进行指导,从“五项管理”开始,探索“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平衡学习、休闲、交友、娱乐、兴趣等之间的关系。
成都市培华小学兰婷玉老师
兰婷玉:双减政策的实施,让我意识到“双减”落地是教育的真正归来。减负不减质,减的是孩子不该承受的负担,减的是所谓的孩子不该输在起跑线的理念。减负看起来是在做减法,实际上是在做加法。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加强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一个健全的人务必是一个具有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但是近几年的教育让我们的青少年越来越不能具有是非观的判断,对待事物的能力也每况愈下,我想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
意识到这一问题,便有了双减政策的实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双减”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备课实效,不打无准备的仗,既让学生“学会”,又让学生“会学”。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是学生的生命场,教师要发挥每一堂课的作用,重视教学的启发性作用,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力,真正实现由“教知识”到“教方法”,让学生由“学会知识”到“运用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双水小学胡音澜老师
胡音澜:双减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乱象,将孩子从校外学科类的补习中解放出来,让教育回归正轨。
作为老师,为了更好的落实双减,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时代同步。
其次,还要提高备课效率,提升备课质量。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做到既“学会”又“会学”。再次,双减首先减的是学业负担,因此对学生作为的布置也应该更新观念,多布置口头作业和实践作业。多布置弹性,分层,个性化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最后,改变评价方式,学生天性不同,禀赋各异,老师应该敢于打破分数唯一的标准,坚持多把尺子丈量,从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人际关系,行为习惯方面给予评价,让孩子们能看得见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成都市成华区嘉祥外国语学校李涓
李涓:“双减”的的确确是站在了儿童未来发展、全人发展、社会发展的高度。对于老师来说,减量但要保质,除了探索更科学更多元的作业模式,我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注重课后服务的改进与升级。事实上,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出台了课后服务指导意见,很多学校也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后服务方案。"双减”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不只是"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困难"的"托管”更是“学习更好回归校园"的重要举措。在"不集体补课""不讲课"和"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之间,存在着空白的中间地带:可以从培养学生作业习惯、学困生指导入手,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发挥非文化学科教师的专业优势,拓展学习空间,探索“五育并举"的新样态,还可以通过引进校外非学科教育资源优化课后服务、完善教师弹单性上下班制度的探索,助推学校优化治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二、加强学生课余生活指导。陶行知说过"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的长远意义。教师可以从"五项管理"开始,探索"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平衡学习、休闲、交友、娱乐、兴趣等等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
成都市培华小学校王娟
王娟:小学教育发挥着育人启智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与小学生来说,其实是一个压力与机遇并存的过程:抓住学生的智慧闪光点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双减”理念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要考虑对学生的课堂负担和课外负担进行“减负”处理,这就代表着传统的“题海战术”“压力激发潜能”“笨鸟先飞”的教育理念不再适用于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双减”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颠覆,从“课改”走向“改课”
“双减”政策下,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分数的竞争,而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学习兴趣、习惯态度、方法策略和思维品质。
作为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人才。
成都市培华小学校何嘉懿
何嘉懿:对老师来说,站在“双减”政策面前,更具有挑战性。在减作业、减课外辅导的情况下,那我们的课堂40分钟该怎样提高质量、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我们思考的要更多。老师要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一点一滴提升,挖掘每个孩子本身应有的潜力。另外,较多自由时间的出现,对学生能否对课余时间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生在家长、老师帮助下,着眼长远发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成长目标,合理规划并长期坚持实施。所以考验了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总之,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减负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减负”的主渠道;学生的学习管理,是“减负”不可视的重要环节。
成都市二仙桥学校张子凡
张子凡:如今,孩子课业压力是比较大的,有些孩子写作业都要写到很晚,这是个大问题。在“双减”政策下,要想解放孩子,最关键是要解决作业设计的问题。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是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及时巩固的重要途径。“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如何科学减负、提质增效是重要议题,听完讲座,我萌生出几点浅显想法:1、作业时间固定,保证学生睡眠时间。2、根据学生基础设置分层作业。3、减少机械重复化作业,设计图文结合的趣味性作业。4、设计生活化实践作业。5、设计探究性动手作业。
总之,在设计作业时注重目标和内容的一致,既要设计科学,又要设计合理。在“双减”政策下,学生减负也不能让老师全包全揽,力求在有限的写作业时间发挥最优效率。
双庆李琨
李琨:“双减政策”视角下,从两个角度审视和思索。一是学生,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无可厚非的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往我们的教与学也在悄然改变。学生不在以繁多的课业而失去自我发展的机会。二是教师,从自身而言,我们总想给予学生多点,再多点的知识能力储备,我们的“好心”可能适得其反。过度拔高能力点,造成孩子们对学习排斥。学习是快乐的;老师的教学也应该是快乐的。
成都市培华小学校刘阳
如今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形成两类不同的阵营,一种“完全放”,一种“加紧抓”,无论何种刻意的偏向都有一定的弊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父母则为之计深远,我们都应该寻找两者间的平衡点,学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具多样性和可塑性。“减”是在长期教育实践矛盾中提取的调整方案,“减”还是为了建设多方向的学习,培养实践创新精神,“减”更是让我们在迎接社会转型的前提下思考学生应该“加”什么,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公民。义务教育阶段关系到学生的习惯培养、个性养成和基础技能,如果三者被掩盖在“双减”背景之下则适得其反。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语文学科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而非机械性,我们要专研有语文学科素养的课堂,搭建文字和人文、实践的桥梁,提升课堂有效性;促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创新;培养有情怀的学生。
带着思想参加沙龙,就会收获更多的思想。三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大家围绕“双减”这个主题词各抒己见,“双减”变得立体、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