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共生”共展示,线上线下共成长
——钟亮名师工作室组织读写成果展示交流会
撰稿人: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李肖庆
审核:钟亮
编辑:何瑜
2022年4月22日,在世界读书日前一天,钟亮工作室组织开展“读写共生”共展示研讨活动,此活动同时也作为国培初中语文班的特色课程进行了展示交流。本次活动主要是以优秀教师的成果分享和名师点评分享为主,活动设计和主持、主讲皆由工作室成员担纲。活动由工作室成员、成都市学科带头人付晋老师主持,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成都市特级教师彭建老师任点评专家。石室联中的罗舒文老师、陈鹏老师,三十七中唐荥敏老师和大邑县语文教研员付晋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关于“读写共生”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了宝贵的经验,进一步丰盈和充实语文教师读写共生的教学工作。突破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割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的同时,融合写作教学,用读写实践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启发学生的独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石室联中罗舒文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校园中一颗有着八百年树龄的银杏树,并认真观看校史,联系校史,探寻联中精神美,再模仿《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和反问句句式,打通人与物的内在通道,创作《银杏礼赞》,来表达自己对银杏树的热爱,对联中人的赞美。罗舒文老师也将自己对美丽校园和这棵古老银杏树的深厚情感融入到她创作的小诗《银杏礼赞》中,用这首小诗来践行“读写共生”的理念,用教师自己的读写引导学生的读写。罗舒文老师希望每位老师和学生都能成为心中有热情、眼中有物情、笔下有温情的“三情之人”。
Ø横看成岭侧成峰,习题妙用大不同
教材上的课后习题要不要用?当然要用!课后习题是将零散的课文知识放在课后进行集中的强化训练,有助于强化学习内容,对文本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
那课后习题是不是只能在课后使用?有没有更灵活的处理方式?石室联中的陈鹏老师援用多篇课文,就“课后习题灵活运用的思考与实践”与大家做了深入的交流,为课后习题的使用开拓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将梳理结构、筛选信息类的课后习题放到课前完成,可以帮助学生有效预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辅助教学设计,多维度、精准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前结合习题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也必然触及课后习题在课堂中的处理,这样适时无痕的教学才是高质量的教学。课后习题不仅可以根据内容和需求调整使用的时间,还可以对多篇课文的习题进行整合归类,充实内容,提高效率。语文教师要以课后习题为基点,拓展阅读,培养能力、推进测评反馈。道阻且长,曲径通幽,课后习题的新天地在等待师生遨游。
Ø买橘要走人行道,道是无情胜有情
成都市第三十七中的唐荥敏老师给大家分享了她在教授《背影》时的一段经历,在讲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这部分的时候,她让学生站在文中的我的角度,说出最想对父亲说的话,一个平时乖巧内向的男生一脸认真地说:“爸,走人行道吧!”
这位同学看似无情的要求,实则是关心父亲的安全,不也流露出儿子对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一定是攀爬月台买橘子这个画面感动了无数人呢?父亲坚持翻月台买橘子,这个过程越是艰难危险,越能流露出对儿子的真情,这是经过文学加工的作品,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同学提出的关于交通安全的问题,其实是站在现实的实用价值角度去考虑的。唐荥敏老师指出,她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运用了名家孙绍振在《名作细读》中介绍的矛盾法,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反差越大,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内蕴可能就越深沉,作品就越有感染力,细细咀嚼,才能品出真味。唐荥敏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向大家推荐孙绍振先生的这本《名作细读》,该书解读了很多不同主题内容的经典文本,几乎涵盖了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涉及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语文教材中文本的全部题材,对一线教学的老师大有裨益。
Ø琴瑟和鸣,读写共生
大邑县王泗镇学校的付晋老师指出,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具有输入功能的阅读理解与具有输出功能的写作表达密不可分,而“随课微写”的方式就能保证二者互融共生。“随课微写”是以课文为范例,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进行微型写作的一种训练。内容集中具有针对性,随课即写具有时效性,篇幅短小具有操作性,由点到面具有综合性。“随课微写”形式多样,仿写、改写、续写、缩写等均可。付晋老师以《春》《土地的誓言》《木兰诗》《荷叶母亲》《湖心亭看雪》《背影》等多篇课文为例,详细地介绍了“随课微写”的六条策略。在“双减”背景下,“随课微写”不仅能促进读写融合,还能为师生减负,为课堂提质增效。
Ø水到渠成本自然,读至情满语自来
彭建老师在认真聆听了几位老师的成果展示之后,给与了高度的肯定和中肯的建议。然后彭建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大家交流了自己对于读写共生的一些思考。彭建老师以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为例,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度,不能一味的忙着完成教学设计中预设的环节,如果学生没有把一篇文章读通、读透,没有积淀饱满的情感,是不可能动笔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的。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的灵活性,不能对着PPT和教学设计生搬硬套,读写共生是一种理念上的体现,而非形式上的表演。彭建老师又以韩少功先生的《我心归去》为例,介绍了自己在课堂上示例摘录法的教学过程,摘用文中语句,配合规范化的体裁和格式,丰富自由的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他。建议老师们读写共生,重心在读,在读中鉴赏文字,在读中找到方法,在读中生成感悟,在读中交流成长。
研讨活动的最后,由四川省正高级教师、成都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青羊区语文教研员钟亮老师做总结。钟亮老师强调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割裂的,教师的读写引领与学生的读写学习也是不可割裂的。教师要用自己的读和写,去保证语文课堂永不干涸,从而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去滋养学生的读和写。
Ø学员学习感悟分享
青羊实验中学王文婷老师
听了今天的读写共生经验分享,感觉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读写原来可以互融共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互相滋养。抓好文章的“仿效点”来指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深刻感悟等方面进行微写,帮助学生细致阅读,也使得写作训练有章可循。今天的学习,真正感觉受益匪浅,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分享!
青羊实验中学王铮老师
读写共生,师生共成。今天下午在各位老师的分享中,我反思我的教学,获益匪浅。罗舒文老师由课文《白杨礼赞》延伸到本校的《银杏礼赞》,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的象征手法,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陈鹏老师对课后习题的探究,带给我另一条研学思路,豁然开朗。唐荥敏老师带我们一起《名作细读》,矛盾法,还原法给了我们探索细读教材的力量。付晋老师的随堂微写,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最后彭建老师的点评,句句珠玑。我会借助这样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尽我之能让学生能获取提升更多的语文素养能力。
成飞中学敖馨老师
今天下午的读写共生分享会,无论是罗老师的课堂展示,陈老师关于课后习题的思考与实践,还是付老师的随课微写研究,以及唐老师的读后感分享,都让我感受到老师们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后依然坚持总结、反思、研究的执着精神,正所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今后的工作中,我也要积极学习老师们的研究精神,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成飞中学唐昭霞老师
4月22日,我有幸聆听了几位专家、老师关于“读写共生”的成果分享。其中有精彩的课例展示,有对课后习题的探索,有随课微写的具体指导,有如何细读文本的心得交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专家点评。老师们深入浅出、精彩纷呈的讲座是一次精神盛宴,让我茅塞顿开,对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读和写是有机的整体,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课文中存在的读写结合的信息。在“读”中学“写”,在“写”中促“读”,多读多写,反复训练,逐渐强化和内化,转化成他们的一种能力。我也会不断梳理和反思自我,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成飞中学向怡霏老师
感谢读写共生经验分享会,感谢老师们细致的分享,多角度地展现了读写结合的可操作性。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践行“阅读,为了写作”、“阅读,通过写作”的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希望我能把学到的方法不断消化,内化,运用到我日常的教学中,引导更多的孩子“以读之趣促写之能,以写之思润读之境”。
泡桐树中学高敏老师
下午的读写共生经验分享会,四位老师的精彩发言,使我对读写共生这一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两者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把读与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读促写、读写共生,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源头活水。这次培训使我获益匪浅,我会将学到的新理念新知识融入到今后的教学中,教育路上积极前行。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8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