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究照进青春
——《小学课程综合化实施的行动研究》开题
青年教师
是教育的新生力量
青年教师的发展
代表着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青春如你
拔节成长正当时
迎难而上
课题研究一直是促进实小教师角色适应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2022年6月8日,成都市实验小学本学期第四场成都市级开题“成都市教育科研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小学课程综合化实施的行动研究》在学校举行。
本次开题由成都市夏英名师工作室全程指导,开题会由夏英名师工作室王威威老师主持,学校邀请到的专家组成员有: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所副所长杨贤科;四川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育报刊社驻四川记者站副站长胥茜;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改革研究所科研教研员、教育学博士李沿知。实小课题组、夏英名师工作室成员、新教师团队出席,李蓓校长、夏英书记、何国强副校长现场全程支持。
课题研究是一个艰辛孕育的过程,为了对课题进行科学的论证,在申报课题时,青年教师们就进行了相关理论学习,打好研究基础,“课程综合化”、“全科教师”、“人的全面发展”、“课程育人”等相关资料都是老师们学习的核心,课题申报书的每个板块都是那么的专业,每一个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领域,这都留下了这个年轻研究团队老师们艰辛的足迹和奋发作为的团队精神。疫情虽然让开题来得较晚,但是研究的脚步早已向前迈进,夏英书记、王威威主任带着课题组成员进行反复探讨、备课磨课,“研究对象是全科教师还是课程综合化?”“综合化课程谁来设计,谁来实施,谁来评价?”这一个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让研究问题更加聚焦,文本表达更加科学、精准。
团队探索
开题会伊始,夏英名师工作室成员李康老师执教课题研究课《校园定向》。这节课可不简单,因为需要融合六门课程不同主题课的学习内容才能完成校园定向的学习项目。估算测量、地图绘制、规则实施、工具使用、定向打卡、技能挑战。每位组长都是组员民主推选出来的,在领取完任务包后,就组织组员进行分工讨论,任务分配落实到每个成员。校园地图上分布5个任务点——节奏大师、预估与测量、坐标方向盘、秀出大长腿、鹤立鸡群,小组成员根据地图指引按照顺序依次到每个检查点完成相应任务。5个任务点的设计凝聚了课题组的智慧,是经历多次磨课试讲,基于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质量与结果质量的全面考察确立的点位数量和点位任务。贯穿课程全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体自评互评典型事件,小组互评自评与课程总体评价,每一个环节设计实施都经历了反复打磨。
李康老师对课程的整体设计进行说课,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上明确了课程目标,课程融合了美术的地图绘制、图例、色彩,数学的测量、估算、比例尺,音乐的节奏,科学的辨别方向、使用指北针辨识方向和位置等,在各任务点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建立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推动“全人”发展。
入职不到三年的黄沁菁老师作为课题主持人,对课题研究设计进行了汇报。课程综合化要突破传统课程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限制,整合多门学科知识,基于学科又跨学科。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探索出系统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方案、实施工具和实施流程,提供行动研究范例,通过课程综合化的实施,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专家引领
专家组对课程设计和课题实施进行点评、指导,对课题的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课题选题符合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儿童发展的阶段需求。为这一批年轻教师的笃实好学感动,且对课题的研究的细节和思路提出了颇具价值的指导建议。
杨贤科老师站在儿童视角高度赞扬了课程的整体设计及教学过程,以“体育+”的形式进行学科综合化的方案打样,后期课程方案设计可以考虑从理念、目标、内容、活动、资源条件、评价等方面进行构建。
胥茜老师从课和课题中看到了有趣、有用、有价值,这是在新时代生根发芽的课题,新一代教师的高素质让这样的课程的设计、实施及课题研究过程能够落实。
李沿知老师认为这个课题开题体现了年轻化、多元化、专业化,“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就是要让年轻老师用专业、用理论、用实践去破解教育改革前沿问题,在研究中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破解教师知识储备的片面化,实现课程育人最大化。
殷殷嘱托
李蓓校长对专家组的指导和建议给予高度认可和感谢,青年教师进行规范研究是必要的,参与科研能让青年教师加速成长,珍惜每一次学习成长的机遇,学校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各种平台。枫不经霜叶不红,成长就是一个苦乐并存的过程。感到艰辛的时候往往就是进步最快的时候,多啃“硬骨头”,多接“烫手山芋”,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守着一点拙气的莽撞,有时会有最质朴的获得。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8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