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师小妙招”·“双减”专栏第十期(下)——小学低段语文作业设计如何有效提质增效?
原创杨琼名师工作室师培通2022-06-2709:21发表于四川
导语
为充分发挥名师群体在“双减”改革中示范、引领作用,助推成都市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成都市教科院开设“名师小妙招”分享平台,邀请成都名师、名校(园)长围绕教育教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供具有启发性的金点子或具有实操性的范本,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本期成都“名师小妙招”·“双减”专栏,由成都市杨琼名师工作室结合教学实践中的设计经验,为大家带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小妙招。
SHAPE\*MERGEFORMAT
本期内容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语文作业思考(成都英才学校杨琼)
二、当堂化趣味化实践化——“双减”背景下语文低段趣味化作业探索(彭州市九尺小学陈点滴)
三、“双减”下的单元整体作业(彭州市延秀小学刘波)
当堂化趣味化实践化——“双减”背景下语文低段趣味化作业探索
彭州市九尺小学陈点滴
“全面减压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根据“双减”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于是,我尝试在日常教学中优化作业,尽量做到少而精,将作业设计分为三个层次:一、课内作业当堂化;二、原创作业趣味化;三、实践作业生活化。
一、课内作业当堂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在于作业多,而在于题目精,可以根据语文单元要素,对学生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减量提质,增强实效。凡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都在当堂完成,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及时发现学习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使每个学生在课内掌握当天的学习内容。
二、原创作业趣味化
1.古诗入画兴味浓
一年级的学生是直观形象思维,对身临其境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强烈的印象。因此我们设计作业时,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布置给课文配图,如学习一年级下册古诗《春晓》的时候,正好是春天,这个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诗中的景物,为《春晓》配上一幅原创插图,体会诗中描绘的春天美景。
2.阅读“存折”收获多
识字是整个一年级语文的重难点,除了课内的生字识记,课外的大量阅读更能帮助学生吸收更多的字词,提高阅读能力,为将来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我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阅读“存折”,只要阅读够十页就可以来存,存完完整的一本书,就会有相应的奖励,学生兴趣高涨,每天回家都在阅读,而在体验过阅读的快乐过后,更是放不下手里的书,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就此培养了阅读兴趣。
3.手工作业玩中学
为了摒弃以往单一的机械性抄写作业,在作业优化上可以适当设计动手作业,例如一年级上期学习拼音,就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拼音,按顺序排列,学生热爱手工,在动手中也就完成了对知识的识记。
4.听说吟唱信口来
语文学习中口语交际有很强的使用性,课堂之外,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例如去跟执勤的门卫说声谢谢,去食堂和食堂工作人员了解粮食是怎么来到我们的餐桌上的,明白饭菜来之不易,珍惜粮食,今后光盘行动。
在古诗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还要去感受古诗特有的韵律美,例如在学习《江南》《风》时,我们可以配上音乐进行吟诵;而学习《字母歌》《对韵歌》时,我们也可以以唱为主。
三、实践作业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以下以本校具体情况为例,分享如何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作业。
1.观察记录
本校地处农村,随处可见田野庄稼,而学校本身也有劳动课程,我们可以布置让学生观察各种农作物生长的过程,画成连环画作为记录。
2.实践体验
彭州历史悠久,有特色美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图书馆、博物馆。结合彭州的风土人情,教师布置参观作业,例如参观九尺板鸭的制作过程、参观蔬菜博物馆、参观当地图书馆、参与社区劳动等活动,绘制小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家庭、社区等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以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自然风光,例如现在是春天,家长也可以带领学生踏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眼中看到的春天景物,为画面配一两句话,画一张属于自己的春天小报,以图文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双减”下的单元整体作业
彭州市延秀小学刘波
结合“双减”政策,围绕单元整体教学,针对三年级学生,我们以单元整体作业来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单元整体作业以基础作业、能力作业和开放作业的形式呈现,体现作业的主题性、整体性和连贯性,以避免课时作业的零碎和重复。单元整体作业从三个方面来进行:1.基础作业读、写、练、用,在简单实用间固根强基;2、能力作业高度整合,体现分析、比较、综合的高阶思维;3、开放作业体现综合性、过程性,涵泳语文素养。现就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是对三年级上册曾学过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句话的意思”的进一步延伸,从理解内容提升到了学习表达。
3.本单元安排了本套教材首次出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了解、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身边的中华优秀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本单元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让孩子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词句段运用”的训练要点是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能说出句子表达上的特点,并仿写。“日积月累”则是积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二、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示例。
SHAPE\*MERGEFORMAT
(二)理解选段,我能行
(能力作业设计及意图示例)
桥的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1.这句话是围绕什么来写的?用“一一”画出来。
2.小朋友,赵州桥的石栏上还雕刻着许多精美的龙的图案,你能继续想象下去吗?请大家把龙的姿态、动作写具体,写好以后再演一演。
桥的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有的;还有的。
【设计意图】第1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第二题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并表演,既培养了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合作表演能力。
(三)开展“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活动
1.分组并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如:收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杂志,询问父母、长辈和民俗机构等方式),并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本次开放式作业演,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为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作铺垫。由于是三年级学生初次参加此类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愿望,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和孩子一起做好小组组建和分工。
2.用自己喜欢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差异性,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交流等,目的是让学生有持续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语文核心素养。
SHAPE\*MERGEFORMATSHAPE\*MERGEFORMAT
END
来源:成都市杨琼名师工作室
图文编辑:张紫艺
初审:蒲嘉荣
二审:黄静梅
终审:谭文丽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8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