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至20日,受成都大学“西部地区教师国培计划”项目组委托,由成都市张川名师工作室主办,成都市嘉祥教科院小学数学中心组、成都市嘉祥外国语学校承办的“聚焦知识本质落实深度学习暨‘国培进成华’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成华区智慧教育云平台上成功举办。
在成都大学张勇教授、成华区教研员张川老师的指导下,嘉祥成华三名数学老师通过线上研讨的方式,与成华区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网络教研,受到教育专家、全区教师的广泛认可和赞许。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老师们的课堂是如何聚焦知识本质,落实深度学习,让孩子们既喜欢又收获满满的吧。
罗娅老师执教的课例: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第2课时)》
罗娅:成都市成华区嘉祥外国语学校小学数学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现任四年级备课组长,撰写教学设计、论文获得区级一二三等奖。多次赛课荣获一二等奖,荣获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曾参与《名校周计划》教材编写工作,四年级主编。
教育箴言:热爱教学,带班细致、认真,注重孩子多元发展智力为孩子们营造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
罗老师这节课从教室里最常见的水杯引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展开教学。课堂上围绕身份证号码展开了一系列的学习与探索,发现了身份证号码中各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到用数字编码来表示生活中的信息的简明与科学,体会到编码的优越性。同时,课中利用微视频提供了大量图片等感性材料,如车牌号码、准考证号、二维码等,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最后,学生通过自编学号,在创造的过程中对编码有了更多的认识。整节课自始至终关注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袁伟老师执教课例: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袁伟:成都市成华区嘉祥外国语学校小学数学教师,硕士研究生,嘉祥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名校周计划》编写工作,一年级副主编。曾参与区级课题研究,项目式学习研究与实践,教学设计关注儿童视角与数学本质,独具创新。
袁老师开课让孩子们从建筑中发现了形状美,再带领孩子们走进“图形王国”,通过经历一场冒险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在活动中展开,课堂气氛活跃,寓教于乐。
孩子们参与到“搭高塔”“跑步比赛”“抓间谍”“认一认”等数学活动中,一步步救出被“变身”的物品。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动手实践和观察对比,逐一认识了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最后,袁老师还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来巩固图形特征,孩子回头还发现了开篇建筑中的立体图形,让知识联系了生活,回归了生活。
接下来是是陈福平老师的讲座,陈老师结合自身多年作业设计的思考和实践,带来了一场探究小学低段数学作业设计与深度学习的讲座。
陈福平:小学一级教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青少年心理辅导员,优秀班主任,多个课例评为市级优课,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参与《名校周计划》编写工作,二年级主编。
讲座的主题是“聚焦课堂联动实践研究助力减负增效”。陈老师结合当下“双减”教育背景,从“做一做,说一说”、“玩一局,赛一场”、“读一读,算一算”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巧妙地布置第一学段的数学作业,以达到帮助孩子巩固新知、培养数学思维、引导深度学习的目的。讲座通过一个个实际的案例,向老师们展现了低段作业设计的路径,为老师们未来更好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本次活动,共计有1800多人参与了直播学习,效果反响良好。幕后,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陈洪明、梁东宁、范时良三位成员对执教和承担讲座的三位老师进行了具体指导。同时,为了圆满承办本次活动,从接到通知起,嘉祥成华小学数学组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安排和筹备,在嘉祥教科院小学数学中心组的领导下,迅速确定了研讨主题,人员,课题,并成立了由马飞山副校长牵头的微信筹备群,进一步落实和部署相关工作。
在教研组长周翔老师的统筹安排和协调下,三名献课教师从10月底就开始在教研组内进行课堂和讲座的反复打磨;信息中心的老师们为了确保直播效果,有序进行着选择网络平台,调试与采购相应设备的工作;学校教务部门和其他班级的老师们都全力配合老师们的借班试讲等。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原定的直播课改为录播,这给老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没有嘉祥小数组和其他相关部门,工作室成员们的鼎力相助,很难想象任何人能顺利完成这次录课的任务。
最终,我们战胜了疫情的挑战,呈现了两堂精彩的课例和一堂讲座。未来,工作室所有成员将会继续拧成一股绳,努力探索知识的本质,夯实孩子们的基础,不断设计更有深度、更有趣味的课堂。
学习无涯,未来可期,我们下次活动再见!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822.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