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什么?我们是如何学习的?如何才能更好的支持学生学习?作为教育者,一定无数次地发出过类似的疑问。带着这些疑惑,叶剑名师工作室开启了第二期线上读书会活动。2022年6月17日晚,读书活动在飞书平台开展,由蒋鑫玭老师主持,杜蓉、刘涛、曹艳三位老师发起读书分享,工作室领衔人叶剑及其他成员全程共同参与。本次读书会意在通过《学习的本质》的阅读与分享,追随安德烈·焦尔当对学习是什么、学习如何发生的剖析思路,探寻学习过程如何发生、触摸当前关于学习的新的研究成果、发现未来学习可能的发展方向。
活动伊始,由领衔人叶剑为本次读书活动致辞。他说,这本书可以给我们开启一个了解“学习”这项活动的全新视角,“做教育就一定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我们自己。还要了解什么是学习,了解学习的机理和本质,教师才知道如何去支持学生的学习。”
然而要真正做到了解学生、支持学生的学习谈何容易。杜蓉老师分享到,正如本书引言部分那些看似浅显朴实但却又能给我们当头棒喝的话所讲,“学校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愿意学习,而不是让学生被一堆不重要的知识搞得头昏脑涨,最后还厌倦学习”、“学习者不是单纯的学习参与者,而是他所学东西的创造者,别人永远不可能替代他去学习”。在抛出这些警示句之后,作者在分析“学习者的重要性”时又说到“教与学之间并无直接关系”、“当教学被当做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时,它便不能引发学习,甚至还会阻碍学习”。杜蓉老师结合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言堂”现象进行了反思性解析,讲到知识传递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者逐渐失去了批判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能力。而事实上,“对学习者的先有概念的考虑必须成为一切教育计划的出发点”。她还分享到,本书中探讨的如何进行学习,是从脑部构造原理、社会与文化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学习是构成脑的不同结构、次结构互动的结果。鉴于“脑处理的先有概念和个人经历有着密切联系”,“教师了解了学习者的先有概念后就可以画出学习者所掌握的思维范畴“,“就可以对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出预估”。至于“为什么学习?”,杜蓉老师在分享道“学习既是对个体所有的丰富,也是对社会存在的丰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种乐趣,一种热情,一种激动,一种愿望,一种喜悦,一种冒险,一种承认,或是它们的不同组合。”
不同于杜蓉老师的娓娓道来,刘涛老师则用一种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的分享方式引发我们诸多思考,带我们领略了本书“关于学习的新研究”。在刘涛老师分享过程中,她先后提出了六个问题:是什么在决定着TA的学习?如何超越“胡萝卜”和“大棒”?、什么条件下思维会发展与进步?为什么必须对现有概念进行解构?学习者可以依靠哪些思维助手?什么是元认知?这些问题在她每一章节的分享中都结合教育教学现象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逐一分析。也正是在她的带领下,让我们学习并理解了作者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情感因素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发动机”,“学习还要求学习者赋予他所炼制的知识以意义”、“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就是和现实对质、就是与他人对质、就是自我表达、就是辩论、就是建立网络、……”、“学习者可以依靠图像的力量、图式化、模型等思维助手帮助他组织知识”、“知道如何提出好问题,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是最重要的智力工具。”
至于未来“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曹艳老师将她自己在本书吸收的观点与自己的教育主张、其他的教育理论研究融会贯通,剖析了四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今天学习很重要、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如何促成真正的学习、未来学校是什么。随着她对四个问题的深入解析,让我们对未来学校、未来学习、未来教师有了新的认识。她分享到,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排在第一位的不再是教授学科内容,而是在学生身上建立一种对知识的开放性,一种走向困难的,不熟悉的知识的好奇心,一种可以对当前挑战或即将到来的挑战的探究模式”。在分析完经验主义学习观、行为主义学习观、认知主义学习观以及本书构建的学习观后,曹艳老师再次总结了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作为教育者,需要明白未来学校发展方向,借用朱永新在《未来学校》中一句话,就是“学校不能仅限于传播社会记忆,它必须帮助学生预测,创造新的共同生活方式”。
在读书会的尾声,领衔人叶剑总结到,作为教师应该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主张与教育自信,“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周围的世界”。虽然,本期线上读书活动结束了,但是本书的内容还让成员们意犹未尽。相信大家会带着对本书的理解,用行动去探索“学习的本质”!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820.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