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同,用爱同行
德阳市第一小学孙燕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20世纪初期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里,它用朴素的语言讲述着简洁的道理,教我们了解儿童、接纳儿童、塑造儿童。即使在今天,无论是为父母还是为人师,这本书对我们都有十分实用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画家与画作:
阿德勒指出:每个人都是一幅画作,又是这幅画的作者。人们虽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每个人却用却在用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根据他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尽管他的看法并不全部正确。人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孩子们生而不同,也应养而不同。怎么养不仅仅关于爱,更是关于技巧。
美术教师可以在引导孩子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塑造美好的人格。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会带学生欣赏每一朵花朵的形状、色彩,去闻每一种花朵的香味,然后引导孩子们思考:你们看花园里的花朵,它们的颜色、形状和香味儿一样吗?如果所有的花朵都是同样的颜色、形状和香味儿,花园还会绚丽多彩吗?你们喜欢这样的花园吗?通过引导,让孩子们逐渐了解到美丽的世界是由多样性的事物组成的,但是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恰恰是每种事物都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结果。通过这种引导,孩子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了解个性的重要性。然后再引导他们了解作品的个性。每个小朋友的作品就像一种花,有自己独特的颜色、形状和香味,都是值得欣赏和尊重的。就像紫罗兰不能嘲笑郁金香一样,我们不能嘲笑别人的作品。当孩子们了解这些道理之后,他们就会了解到尊重自己作品和尊重他人作品的重要性。他们懂得欣赏和尊重别人的作品,即使别人的作品风格和艺术追求与自己不同,同样,当自己的作品得不到别人欣赏的时候,他们也能勇敢的坚持自我,与其等着别人欣赏自己,不如自己欣赏自己。这种自我欣赏的人生态度,是孩子自信心和积极开朗个性的基础,是健康人格的基石。
教育的本质:
在这本书里,作者首先对儿童人格的构成做了全面透彻的分析,他指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三岁看到老”。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孩子的责任感、合作能力、自信心要从儿童期培育。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就是“教育”一词在阿德勒心目中的含义。
三个基本问题:
阿德勒在绪论中就提出:每个人对待三个关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的态度,要比其他任何问题的态度都更能表现出真正的自我。这三个问题是社会关系问题、职业问题和两性问题。
社会关系问题其实就蕴含在后续章节中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范畴之中。儿童发展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这些问题。社会关系问题,比如在学校和同学老师关系如何等,我们可能比较多关心,也更容易留意和发现。另外两个,我们是否给予足够的重视,去了解儿童和引导儿童去思考呢?
家庭教育:
阿德勒所提出的一些儿童心理问题,在我的孩子和学生身上都有存在,甚至存在自己的行为过程中。在《儿童行为和内心的背离》这个章节中,阿德勒提出,有些孩子总是表现的懒惰、自闭,他对外界的批评始终无动于衷,没有一点儿追求优越感的愿望,渴望沉浸于自己幻想的世界里。他们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给人留下一种性格冷漠的印象。其实,这种冷漠并不是他们全部人格的特征。我们通常可以发现,藏在冷漠背后的,往往是一颗异常敏感脆弱的心灵,他们的冷漠只是为了规避伤害。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这样外界的事情就无法触动甚至伤害他们了。如果尝试和他们深入交流,就会发现他们过于关注自己,每天沉浸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来逃避现实。这样的人格不具备适应和调适能力,他们与现实世界发生冲突时,习惯性的躲在自己构筑的虚拟世界中,以此来获得保护。所以作者提醒教育者面对这类孩子,一定要记住,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而是应该鼓励他们,以温柔关心,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千方百计的向他们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拉近他们的理想和现实世界的差距。
比如:这一学期我新接手的一个班上有一个问题孩子,他也不是特别调皮的孩子,但是,可能是因为家庭情况特殊缺乏关爱等各方面的原因,显得孤僻、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每当上课他管不住自己的时候我就牵着他的手,然后在讲台旁边给他安排一个座位,让他挨着我画画。他偶尔能画出一些有点意思的图画,我就会想尽办法来鼓励他。慢慢的,他学会了听讲,这次线上课,他还是第一个提交作业呢。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对延伸,满6岁的儿童即可入学,这时的儿童已经有了独立的思想,学校里的老师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慢慢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优秀的教师能够看出孩子需要什么,会采取恰当的方法给予积极引导。或者在面临受到忽视或过分宠溺的孩子时,优秀的教师明白自己该以何种态度和方式应对。
令我印象深刻的“过度校正和治疗的恶果”这一章节“口吃男孩的故事。这个13岁的男孩因为口吃,6岁开始接受治疗,断断续续,效果时有时无,最后问题也没有解决。阿德勒认为这种现象不完全是生理缺陷更大程度上是其心理问题:逃避。男孩儿的口吃是完全能够治愈的,这就需要我们鼓励他,教育他学会独立,通过教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帮助他树立信心。所以,家庭教育如有不足,学校教育尽可能弥补。
上技术性很强的美术课的时候,如果孩子画的不好,或者是画不出来的时候,老师就没有耐心、严厉地斥责孩子,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提前给孩子做好示范,多鼓励表扬,结果会让人惊喜。还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允许孩子画不好,给他们时间去调整思路。比如:我们学会的走路、说话、阅读和写字等等,这些能力都是通过尝试去做、犯错误和纠正错误这个过程学会的。我们通过数学家的“逐次逼近计算法”来学习,简单说:我们把结果和期望进行比较,看到某些差别,然后再进行“逼近”尝试。如果我们不是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纠正错误,孩子就会被中断,感受到挫败、无能和恐惧,用不了多久他就会不再尝试去做,也不再说话,也不再喜欢了,这也是高段很多孩子不喜欢画画的原因。其实大脑是一个很聪明的器官,它想要把事情做对的前提是有人向他“展示”,而不是“告知”和“要求”。
作者在本书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们正在进入这样一个时代,新的观念、方法、和理解会在儿童教育领域不断出现。在科学的指引下,那些陈旧的教育习俗和传统正在被淘汰。百年之后的教育者依然面对着更新时代的召唤,百变不离其宗,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改善人性的弱点,培养时代所需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时代不同,用爱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