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义相与析共建向未来
——张川名师工作室成员到北新实验小学指导教材研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2月22日,成都市特级教师张川及其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行来到了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和数学组的老师们共同围绕教材教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此次教材解读活动,共分为两个议程:
首先是由各年级的数学老师结合上期期末数学学生阶段性发展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每位老师基于这些问题也对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随后,第二学段的任课教师团队分版块、分单元对本册教材中的目标、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与张老师及工作室成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
最后,课题组的老师分别就北新实验小学前期“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已有经验设计的教学案例做了分享。
张老师在认真聆听了老师们的解读后,针对老师们提到的概念理解不透彻、答题习惯有待培养、思辨能力不够活、数学阅读和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弱的共性问题,做了细致全面的解答,针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弱这个“痛点”,他强调: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不注重数学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会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更大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平时的积累、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的多元化训练,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具备适应未来学习的挑战。参与研讨的工作室的成员也把自己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教学策略和“小妙招”和老师们做了无私分享。
最后,张老师寄语所有北新数学人,希望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两个”关注:
1.要注重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要注意联系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要注重数学学习中深度思维的培养。借助现实有意义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尤其是深度思维的发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做到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
数学的学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广泛的数学阅读、生活经验的积淀。正因为如此,我们还要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沉淀实操策略,在反复实践和再学习中,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为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