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第二期)

更新时间:2023-01-06 01:01:28 阅读 58 次

“新课标”视域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

作者简介

张庆,成都师范附属小学语文教师,锦江区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小专题研究多次获锦江区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各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参编家庭教育丛书《养成与塑造》。参与录制“四川云教电视课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共23节,获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二等奖,成都市中小学心理班会课优质课评选一等奖,执教课例由四川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有幸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讲座。郑教授对新版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等六个方面的变化作了详细阐述。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群”的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除着力培养语言运用基础能力外,还充分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新手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郑教授强调,学习任务群有三个关键要素: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

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的提法,作为一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就不得不追问几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做到什么状态,就可以称为是学习任务群了?学习任务群已在高中语文课标中提出并实施了近五年,带着疑问,我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就当前“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存在的误区所提出的具体的实施建议。

到底什么是学习任务群?首先,是“任务”和“活动”。新课标所说的“活动”,指的是语文学习活动,也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件事。而“任务”就是让学生把这三件事综合在一起去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合适的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由此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增进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其次,是“真实情境”。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最后,教师是目标的确定者,是任务的设计者,是过程的推动者。在任务群里,要学生入脑入心,教师先要入脑入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去完成任务,既不代替学生去生硬灌输,也不放任学生“走到哪里算哪里”。

做到什么状态,就可以称为是学习任务群了?王教授认为,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基本标准,也就是首先要看是不是做对了,然后再慢慢做到优质和精彩。王教授归纳了两点标准:第一,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是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有没有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这是衡量学习任务群实施是否到位的首要标准。第二,教学必须符合语文课程的特质,也就是要做到语言文字运用,在任务驱动下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个语文活动综合起来,实现实践性、综合性。

基于以上认识,我对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进行了跨学科学习任务设计尝试:

活动背景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端午将至,如何制作一份蕴含端午元素的礼物送给他人,并向他人介绍清楚端午节呢?我们参考了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单元和人美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九课《会变的盒子》、第十课《有趣的蛋壳造型》,设计了“我为端午代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希望通过这一驱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简介

核心知识与能力(语文、美术)

综合性学习活动任务群

活动实施

结语

语文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在设计以上学习任务群时,尽量链接生活,聚焦真实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美术与语文等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在学习课标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习任务群的很多理念与项目式学习有共通之处,设计以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参考了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样例,但这也引发了我们的进一步思考,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与项目式学习的区别在哪里,这将是我们继续学习探索的方向之一。

转变课程观念搭建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学习心得

作者简介

陈光纪,都江堰市龙江路小学集团万达校区六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年级部长,都江堰市优秀班主任。先后获得成都市主题班会赛课一等奖、成都市班主任技能大赛综合二等奖、都江堰市班主任技能大赛特等奖、都江堰市道德与法治赛课二等奖;四川省课题《基于小公民培养的“都乐城”特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主研人员,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全国、成都市一、二等奖。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更符合时代要求与特点的语文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与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相较而言:一是价值引领,以文化人;二是素养为纲,任务导向;三是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四是增强调情境,主题统整;其中“素养为纲,任务导向”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更进一步的去学习课程标准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的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因此,能设计高质量的学习任务群是对一线教师的考验,更是教师教学的转变的重要内容。

学习内容如何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组织和呈现呢内容如何整合的呢?课标明确提出,内容整合程度是不断提升,可以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的设置,可以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这些任务群中,从层面一走向层面三,最终指向核心素养。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思辨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仔细研读以上六大任务群,不难发现,从基础到发展再到拓展,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学习任务群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以往的单篇阅读教学不再适合,要引导学生以任务群为驱动,进行单元的阅读和单元的学习。

对于学习任务群的开展,也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任务群的要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也就是要任务群的设置要符合年段特点。例如,一年级的小学生要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为主,但也要重视其他任务群的要求,可在老师的引导下、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任务群。

第二,任务群的达成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学生如何能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群呢?在真实中发生很关键。反观我们教研组2021年设计的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我们把单元教学主题“世界各地”与国旗下演讲相结合,具体任务设计如下:

活动的开展始终以任务为驱动,始终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任务群。学习课程标准(2022版)之后,反观当初的单元设计,尽管是高段的教学,我们应当重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设置,而非简单的前置学习。单元的学习之后,缺乏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始终未跳脱出教材的束缚,未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的优化设计:

课程标准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只是课程标准的一角,《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我们应当适应时代要求,立足课程标准,加强教学实践,最终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核心素养。

-END-

编辑:陈光纪

初审:蒲嘉荣

终审:谭文丽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标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第二期)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803.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