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优化知识学习智慧教学着眼课堂转型
——成都市赖蓉辉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全市开展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教学研讨
“丹桂飘香秋意浓,金秋时节硕果丰”。“双新”背景下,教师面临着汲取学科知识养分、践行学习单元设计、让学习产生“质”的变化、在教学中促进课堂转型的新挑战。2022年10月28日,“‘双新’背景下《中外历史纲要(上)》成都教学样本研究”系列活动第五期如期线上举行。该活动由成都市教科院主办、成都市赖蓉辉名师工作室承办。成都市各区(市)县历史老师和历史教研员通过“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师培通”等平台进行线上学习交流。
首先,工作室成员、金苹果锦城一中杨钧文老师和成都七中万达学校杨福星老师就《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杨钧文老师基于对大概念教学的理解,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经典学术成果的回顾和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度解读,提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应以“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为主线,将第五、六单元整合成新的第五单元,并提出了“救亡图存与新陈代谢”的单元教学主题。在对比初、高中课标的基础上,分别以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分层制定了单元教学目标。从“围绕单元概念与核心知识”“兼顾历史时序与历史逻辑”“关注新增内容与立意侧重”三个原则出发,重新整合了单元教学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课时实施建议。依据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解析了“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晚清时期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晚清民初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等五个教学要点。
杨福星老师以秉承“‘大概念’下的单元主题式教学”的理念、围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遵循“学业质量水平和考试评价”的要求为依据,分别展示了水平区分教学示例《戊戌维新运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走向“群体自觉”》和内容整合教学示例《——民国初年的“新青年”》。按照以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符合学业质量要求、多维度和多形式评价的要求,展示了本单元教学评价示例。
随后,工作室成员、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任卫东老师进行了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和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教学研究成果的分享。
任卫东老师的交流围绕“整合”这个关键词展开。他基于这两个单元在教材和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时空定位,将这两个单元整合成为新的第六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胜利》,并在“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这一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概念下确定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他根据历史逻辑和教材逻辑,将教材5课时的教学内容整合为4课时;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提出了具体的课时教学建议。在比较高中新、旧课标和初、高中新课标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解析了“五四运动的特点和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和革命新局面”“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这五个单元教学要点;展示了内容整合教学示例《道路探索:工农武装割据》和水平区分教学示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以及本单元的教学评价示例。
“双新”背景下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对教材内容进行跨单元整合,是实现由关注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由碎片化知识状态转向对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的清晰认知,从而将知识学习与智慧生成结合起来,成为撬动课堂转型、实现教学方式转变和教学内容延展深化的重要方式。对成都市赖蓉辉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而言,关于“双新”背景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合,仍然需要我们不懈地探索与努力。
撰稿:任卫东
初审:宋廷飞
周静莉
终审:赖蓉辉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7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