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才能成为光
——7月5日《巴蜀新课堂》小学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杨琼名师工作室彭玮
7月5日,一大早出发到达树德中学沙河校区参加《巴蜀新课堂》小学语文观摩课活动,这一次的听课既有语文教学大师王崧舟老师所教授的《竹石》,也有本土青年名师黄莺带来的《伯牙鼓琴》。自疫情以来,似乎很久没有这样的机会亲临现场感受名家风采,虽时有网上听课机会,但线上听课常会被琐事打断,能再一次像这样端坐于会场,静心听课,着实让人受益匪浅,受到极大震撼。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何为偶像?
王崧舟老师带来的咏物诗与《竹石》从让学生说自己生活中的偶像入手,迅速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通过抓住关键词让学生明白咏物诗虽咏的是崇拜之“物”,但“人”才是其歌咏的根本所在。接下来带领学生梳理小学一至五年级学过的咏物诗,回顾每首诗所咏之物是什么,而实际上是想歌咏什么精神的人,提供了三条咏物诗的阅读建议。在其后《竹石》的学习中,王老师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联一联”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结合郑板桥的画作找到诗人笔下竹石坚劲的特点;而后找到表现出诗人情感的诗句,创设情境,再次深入体会竹石的精神;这时,再通过有关诗人的轶闻,电影视频,联系竹石精神,发现诗人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回归“偶像”话题,引导学生对“偶像”进行新定义,明白偶像不仅仅是人,还可以是生活中的万物,学咏物诗不仅要把握“物”的特点,更要联系“人”的品格,学咏物诗就是在学做人。
整堂课听下来的感受就是——美!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课堂,简直就是吾辈学习之楷模。细细回想精彩之处,王老师把《竹石》与学过的咏物诗相联结,带领学生细品文本,由物之特点延申到人之精神,不仅落实了学习咏物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打通学习此类文本的“密码”,还让他们从中受到精神的洗礼与升华,真是高明!何为偶像,王崧舟是也,向美而生的课堂是也!
二、何为大师?
讲课结束,王老师从新课标的修订背景,主要内容以及课标的学习建议这三方面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解读。这一版的课标相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变,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等等词语近来时有听到,但在自己日常的教学当中似乎还未想过如何融入这些“时髦东西”,想改变似乎不知道从何做起,总想再听听再看看,总觉得时机未到。那什么时候开始呢?“我设计这节课的过程,说老实话,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如果不想躺平,就从此刻开始,从这学期开始,从这一个单元开始,从这一课开始。”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师尚且痛苦呢,何况我们普通人?怕什么!只要能有行动,又怎会怕到不了呢?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那可是因为他一直在路上啊!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缀,未来可期。
三、何为英雄?
如果说上午王老师的课如一位“谦谦君子”,那下午黄莺老师的课则化身为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士大夫”,带领我们在古文字中,在优美的古琴声中感受知音的惺惺相惜。在我听过的小学文言文课中,开课之时教师无一不要求学生或结合注释资料,或半猜半蒙等方式对全文进行翻译理解。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陌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古今异义的字词都是拦路虎,文言文变得遥不可及,难怪要说“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但在课中,黄老师挥斥方遒,四两拨千斤,带领学生抓住“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两句反复诵读、想象,感受文字中传达出来的音乐形象,从而体会古文语言的精妙。抓住“志”这个关键字词,咬文嚼字,明白子期听懂的不仅是琴音,而是伯牙心中所想。勾连历朝历代写知音的诗句,让我们感叹知音难觅。
为什么不对全文意思进行翻译解释呢?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了吗?这是我们教文言文时的顾虑。在其后的文本解读中,黄老师对目前文言文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逐字逐词翻译让文言文远离儿童,止于兴趣。文言文的教学要“言”“文”相结合,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其所言之志、所载之道,这种文学形式的教学需在章法考究出,炼字炼句处下功夫,而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如何从文言文中找到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呢?《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我们都听说过,如果只是就这篇课文来说,学完全文后学生会觉得精卫曾经被淹死在那里,她心中有怒,所以她要填海,好像她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大家不要被淹死,而还有一丝是在为自己报仇,这样看来,这好像也是一只小气的鸟儿。然而,在黄老师的教学中,她紧扣单元人文主题“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提出疑问:在这单元的课文中《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对于神来说,天大的事都能解决,然而,你是否为这填海的“小鸟”感到一丝委屈?是呀,她执着填海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而炎帝作为农工之神,他和部落最需要的当然是土地!精卫即便化为鸟儿,往来东海,她依然在为父亲,为部落默默做着自己的贡献。不同身形,却有永恒的初心,这只小小的精卫鸟已然改变了她最初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而此时此刻,她作为“神”的力量在减弱,但是她作为“人”的形象却在增强,回顾我们人类发展历史,我们的身边,不是就有许多这样“填海的志士”吗?他们被我们称作“英雄”!这样看来,文言文的教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理解,更要在文字的咀嚼和揣摩当中进行文化的传承!而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就应该细读文本,找到文本中的可教之处,抓住文本想要表的文化内涵,做一个文化的传承人,这也是英雄!
一天的学习很快结束,思想上却好似受到一次不小的震动,告诉自己不要停歇,一路追光,一路散发着自己的光芒,相信这光也会越来越亮!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781.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