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的足迹

更新时间:2023-01-06 01:01:21 阅读 35 次

探寻“双减”的足迹

笔春语文工作室

12月17日,笔春语文工作室的成员,展开了一次用思想碰撞思想的腾讯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一线教师眼中的双减,以下是成员们的精彩认识。

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谢映霞

“双减”工作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更好的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做什么?需要重新组合学校的人力、资源、时空、内容等要素,以使其能够释放更多的教育力,需要通过系统性建构和结构性调整,建立学校整体性的高质量育人体系。

作业质量是“双减”的关键变量,而提高课堂质量则是“双减”的核心变量。同时,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还有师生关系、课程供给、老师的教研质量等相关要素,这需要学校系统规划这些要素,让它们之间相互产生作用,彼此支撑,共同抵达目标。

就作业而言,在作业质量上,将管理、教研、评价进行一体化设计,让作业从“多难繁”走向“精而准”。作业的形式因此就变得多样,有随堂练习、拓展阅读、发现提出问题、综合实践、单元梳理等,促进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这样有针对性的作业供给形式,逐步实现从作业布置到作业定制,个性化的作业、分层的作业、实践型的作业形成一个清晰的作业链。

成都市二仙桥学校谢俊杰

在“双减政策”指引下,教师更应该做到“减负提质”。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深入研读教材、教参的基础上,在整体掌握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下,结合实际教学要求和学生能力水平情况,优化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设计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分步,有指导,有要求,有示例,有支撑。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实现精准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腾出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外自主拓展,提升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

成都市建设路小学余苗

让“双减”可视可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传道在前,授业在后,教育作为一门惠泽千秋万代的大工程,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一直在前行中审视,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在教育内卷的冲击下,“双减”无疑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正确决断。作为教育的践行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以变革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为抓手,减少低水平重复的作业,取之是拓展性作业,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融合作业,在活动中涵养学生的情趣,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教师决不能一讲到底或是沦为优生的练兵场,应该思考分层教学,全方位调动孩子的五感,即能保底也能培优。让“双减”不仅仅是一个热词,更是一个落地的可行策略。

成都市树德小学宋妍霖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笔者所在区域所在学校的教研部门,都开始做起了作业设计。可是,目前来看,所做的作业设计无非是在控制总量或者控制时间,或者是在形式上进行着力,并没有作业的实际上有所改变,仍然是紧盯着语文学科的课内知识,非常微观,即使设计得再精致,安排得再妥当,也只完成了语文学习的一小部分,与普通的教参、教辅并无区别。笔者认为,目前来看,我们应该多思考更广阔的范畴,立足语文,培养核心素养。

成都市双水小学校杨秋月

伴随时代转型,当今教育体系面临重大挑战,“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双减”之后,一线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达到社会的期望值、不负家长的重托?首先,应以“课堂增效”与“作业优化”为核心,融合进行“教学设计”与“作业设计”,重点着力“课堂教学”与“作业反馈”,深耕课堂、减负提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还应更加重视家校协同。教育过程中,社会、学校和家庭是三位一体的,“双减”之后,只有真正做到家校共育,“双减”的价值才能更好得以实现,孩子才能真正受益。

成都市培华小学校龚文星

《双减》政策落地以后,为孩子和家长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从家长的角度看,许多层面的焦虑也有所减轻。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却面对很多很多的改变。教学工作减负不能减质,那我们要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实现“减负增质”呢?我想,最重要的,是从自身开始改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真正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使自己的教学实现“事半功倍”。其次,从学生方面来看,就是要努力培养真正有内驱力的学生,帮助学生建立长期发展目标,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后,从家长方面来看,虽然“双减”减轻了家长负担,但不能减掉家庭育人的功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建立一致的家校育人观,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成都市蓉城小学张珺

“双减”背景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觉得也应该具有“大语文教学观”。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生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以此帮助学生建构更加丰富、生动、有趣的语文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可感的生活浸润中学习语文,接受滋养,涵育性情。首先,把“课外阅读”落在实处。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语文阅读空间和时间,并通过有计划的推动,帮助学生亲近图书,走进图书馆,建立家庭书社,开展主题论坛式阅读活动,用阅读实践充盈生活空间,补偿语文学习效率。尤其是语文能力较弱的学生,阅读是最好的补偿方法和途径。其次,丰富素材积累,可画、可剪、可贴、可笔录,就像我们小时候喜欢做的剪报本,可单独做,也可与人合作,小组内轮流、接龙完成等,日积月累,自主收集、筛选、整理、制作,语文综合素养、信息素养等就会默默生长。第三,开展每周一次家庭口语交际沙龙,让学生表达欲与思维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获得充分释放和锻炼。并通过家长参与评价、指导,优化学生口语表达质量,培养交际自信。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这个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的真实场景、真实话题、真实需要。

成都市天府新区教科院附小张娜娜老师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生负担太重、课后休息时间被占用、唯分数是从等等,都是我国教育突出的问题。尤其近几年,各种课外教育的辅导机构、培训班、自习室等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标榜着“多学一点,超越千人”的理念,挤占着同学们的课外时间,并以此牟取暴利。即使校内减负、校外也会增负,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而下发的双减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立足于解决上面的问题,通过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的各种乱象,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使教育回归公益属性,立德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种教育进行有机统一,拒绝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孩子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如今“双减”政策的落实,也让我看到了未来教育变革的方向。我很高兴,我们的教育不再是盲目追求卷面上的高分数和考试中靠前的名次;我更明白,当下“双减”政策的改革,不仅仅是对学校和教育机构敲响的警钟,更是对我们当代教师的启发。我们必须勇于迎上潮流,先从自身变革做起,进而带动学生们,真正创办出符合时代意义的教育。我认为我们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学会沟通,培育核心素养。

(2)看重实践,提高作业质量。

(3)不断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成华校区陈青梅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人脸识别等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显现其独特优势。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减负增效”成了教学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大数据”分析思维也已成为精准教学的着眼点。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赋能教学,比如科大讯飞智学网,通过阅卷方式的改革,通过大数据来精准分析学生薄弱知识点,为每位学生定制一套专属个性化学习方案,落实“双减”,真正为学生减负增效。

兴隆学校罗龚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与落地,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童年的幸福感倍增!

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为教师,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双减”中做加法。

一、重审教学观念,备课实效“+”。教学观念与行为急需革新,备课不仅局限于教材。

二、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提质“+”。以减轻课业负担为突破口,寻求探究型,实践型课堂,向课堂要效益。

三、研究分析学情,分层设计“+”。针对学生的共性和特性,科学合理设置个性化、弹性化、开放化,实践化等不同的作业。也可根据实际表现采取“无作业日”对学生创造性激励。

四、创新评价方案,评价多元“+”。创新创优评价方式,让孩子在评价中找回自我,增强信心。

努力的方向: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成长为“会学习”的人。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王丹丹

我有幸以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参加了2021年名师名校(园)长论坛——“双减”背景下的学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聆听了北京、上海、宁波、重庆、成都等地的专家们自上而下地的政策解读、理论建构、实践探索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受益匪浅。我深刻地感受到“双减”是教育方针和教育初心的一次回归,是教育方向的一次矫正,是教育生态的一次重塑,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挑战一:对教师观念的挑战。为了让国家“双减”政策落地,我们教师首先要明确“减”什么,怎么“减”,如何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挑战二: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挑战。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课后延时要保证作业质量和效果,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

挑战三:对教师评价素质的挑战。如何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实施作业分层布置?

挑战四:对教师育人能力的挑战。学生在校时间延长,如何从“育分”转到“育人”的正确路线上来?

挑战五:对教师创新能力的挑战。“双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会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带来怎样的挑战呢?

挑战六:对教师身心素质的挑战。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负担加重,如何调试身心,应对“双减”和疫情时期下的各种“加法”?

……

因此,我们更需要加强自身学习,适应“双减”要求,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全面发展且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

领衔人张笔春认为:“双减”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加法,在关爱学生上做加法,在优化教学方法上做加法,在家校联动上做加法,在提升自身修养上做加法,最终达到:减负提质。

文章标题:《“双减”的足迹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736.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