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蓉城美景,赴教育盛会(下)

更新时间:2023-01-06 01:01:03 阅读 113 次

享蓉城美景赴教育盛会(下)

原创刘波儿童视界2022-05-2716:11发表于四川

享蓉城美景赴教育盛会(下)

——成都市杨琼名师室工作室研修活动记实

5月26日下午,成都市杨琼名师工作室成员继续参加领衔人杨琼所在学校成都英才学校“启智润心铸魂育人——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质量课堂建设”听取了两堂同课异构的联合教研活动。成都英才周薇薇老师和成都七中八一学校贾宏霞老师分别在一年级两个班执教了课文《一分钟》。

周老师和同学们在诵读小古文中进入课堂,在复习课文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带领孩子勾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心情,指导朗读,进行句式训练后回到课文,与孩子交流“元元为什么会迟到”,水到渠成的点明了一分钟的重要性。之后,周老师进行同主题小古文拓展。周老师注重创设情境,以对话引起思辨,在交流中学生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落实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贾老师以“1=20?”的问题导入新课,非常新颖有趣。她以帮助元元解决拦路虎的方式设置了三个任务,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指导朗读,完成了重点句式的训练。

课后,两位老师对本堂课的设计意图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后,成都八一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周艳玲和工作室领衔人杨琼对两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

周艳玲认为,两堂课在教学中都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习惯,并在教学中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她认为,语文老师要在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心情,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和品质,文化理解和传承。她也提出了两个疑问:一是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是否应该有生字的书写指导;二是在一堂课中,课内课文与课外拓展各占一半时间,这样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

杨琼老师在评课中围绕新课标语文素养中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进行。杨琼老师强调了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她说,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文化历史,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处处是文化的痕迹。文化不是喊在口中的口号,而是在学习与生活中点点滴滴地浸润。具体到语文课堂,我们要想清楚传承什么,如何传承。课标从字词句与诗词歌赋定位了文化的传承,平时就要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渗透。两位老师的课堂都体现了文化传承的痕迹,周老师以小古文介入,通过课前的积累与课中的学习呈现了传统文化与教材相结合的课堂新样态,长此以往,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定会有所长进;贾老师虽是借班上课,也根据学生情况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声律启蒙》的诵读,课中以诗句对答整顿纪律,体现了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杨老师认为,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圈、点、勾、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建议老师们在课堂上大量使用课件,尤其是把课文内容成段成篇地打在PPT上,语文课就是要教学生读书,让学生完整地读书,在整篇文章里寻找字里行间的关联,以文解文。过多使用PPT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读书和批注。识字写字虽然是低段的教学重点,但是每节课写一两个字虽然做到了堂堂练,但是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根据一年级下册学生的特点,也不必再逐字讲解,要给学生较为完整大块的时间集中识字写字,有利于学生专注写字,提高写字速度,培养学生能在一定时间内坚持写字的意志力,这也是新课标下为什么要提倡任务群教学的一个原因,给学生大问题,大情境,大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整体思考,独立完成。在思维训练方面,她指出,只有对话才能产生思辨,课堂由主问题撬动,课中用追问推进,形成问题链,教师要用追问引起思考,用对话引起思辨,学生解决了一个个问题,才能在问题中成长,两堂课都对问题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在开放度、课堂追问等策略上仍需在日常教学中多体会,多实践。最后,关于新课标提到的审美创造,杨老师说语文审美无处不在,课堂上师生的言行举止、听说读写,无处不美,无处不创造。两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板书等方面都呈现出语文审美,希望大家不断历练,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

时间短暂,下午半天的学习活动充实而愉快,是学习,也是研讨。以课堂为载体,老师们共聚一堂,共话教育,畅想课堂,美也。此次活动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一个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专业成长的平台,明确了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质量语文课堂建设实施方向。工作室成员将载着收获,载着憧憬与快乐,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与新课标同行,去遇见自己的灵动课堂。

文章标题:《享蓉城美景,赴教育盛会(下)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6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