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介绍
一、领衔人简介
文汇,成都市石室中学音乐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四川省骨干教师,省十佳歌手,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优秀党员,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成都市未来教育家联盟基地校指导专家,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复核专家组成员,四川省第一批高中音乐学科专家组成员,四川省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成都市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成都市高中音乐中心组成员。
曾获全国音乐优质课比赛二等奖,两届四川省音乐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五次市级音乐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并指导十余名青年教师获国家级省、市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指导所在学校合唱团、管弦乐团,获国家级大奖3次,省一等奖10余次,市级各类比赛一等奖20余次,培养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及演出达百余次,所指导的二十余名学生被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以艺术特长生身份录取,多次获国家、省、市级“优秀指导教师奖”。
参加编写人民音乐出版社新版高中教材《演奏·教师用书》、全国中学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13、15册)及四川省地方音乐教材《川腔蜀韵》。担任巴蜀传统音乐文化地方课程资源普及读本《川江号子》主编、各级各类优质课及艺术比赛评委,担任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川江号子”、“四川扬琴”、“京剧”的传承教学工作,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主持及主研的国家、省、市级课题均结题并获各级奖项。
二、研究方向
地方特色传统音乐文化的资源整合与传承实践;
中小学传统文化音乐课程开发与实施。
三、研究领域
1、汲取四川音乐精粹,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立足于四川民歌,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除汉族外,藏族、羌族、彝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都在此聚居,拥有着多元的民族音乐文化,汇集成了丰富的四川民歌,并因其独特的音乐特性和文化符号屹立于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之林。四川民歌涵盖广泛,山歌、小调、号子,无一不反映着四川人民生活的多姿多态;四川民歌蕴含深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工作室将通过文献研究、实地采风等方式,挖掘、整合四川民歌资源,汲取精粹,弘扬精神。
2、深挖民歌育人价值,践行音乐育人使命
构建“四川民歌”音乐课程体系,践行音乐育人使命。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四川民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可贵的育人价值,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中国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作室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通过对“四川民歌”音乐课程的构建,将“四川民歌”引入课程,践行音乐育人使命,使学生加强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
成员遴选条件
1、音乐类专业,热爱音乐教育教学,有创新能力、扎实的音乐专业基本功,研究生学历优先;
2、区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先;
3、区级及以上优质课获一等奖,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参与或主持区级及以上课题者优先;
4、能够按时参加工作室活动,态度严谨认真,工作积极高效,执行力强,善于沟通与团队协作;
5、有较强的文案撰写能力,能够承担工作室对外宣传平台的文字撰写工作及教研活动资料归档、分析、总结等工作。
公作室成员
骆韦嘉、张媛、陈向蓉、李碧霞、毕于亮、裴锫榆、黄梅、郑瑞、蔡菁琳、赖丽发、唐芳、郦嘉、唐苗、舒珺、周书羽、黄荣、黄艳、刘玻志、李冰、何子珊、邓曌华、叶妮娅、刘晓娟、黄鑫、赵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