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书为源,行为书为本,思想书为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书籍便是工程师铸就灵魂的蓝图。在这个特殊的九月,在罗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在黎珍工作站的所有小伙伴们的悉心准备下,名师工作室阅读分享会第一期就此拉开帷幕,分享会由黎珍工作站的成员许文楠老师主持,罗朝英老师亲临指导。分享会上,老师们畅言了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前三章的阅读心得,并进行了精彩的案例分享,分享会后罗朝英老师进行了点评。通过本次活动,大家对新《课标》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黎珍老师首先阐述了她心中的优质教育,她讲到优质教育是五育并举: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而教学内容背后则是有更深层次的思想内容。其次,她从新课标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读,着重分析了新旧课标的异同,通过对新旧课标的对比,让老师们更清楚地理解了课标的变化。新课标提出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学习活动观,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具有正确三观的人。最后黎珍老师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从单元主题探索、在用中学、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融合几个方面为大家做了精彩的案例分享。
田野老师分享的主题是英语学科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方法: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她首先对自己在阅读了新课标后的感受做了描述:新课标的落脚点是人,我们的目标是育人,育完整的人。田老师还对新课标倡导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做了详细的案例解读,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彼此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活动构成的教学是解决教学碎片化、表层化、模式化和标签化的路径。
朱梦瑶老师对新课标课程目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进行了解读。首先她分享了思维品质的定义。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其次,她对提升思维品质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进行了解读。最后朱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从教学流程与方法、教学情境、学习支架、课堂问题链、课堂活动、教师行为等七个方面分享了英语教学现存的问题以及她对调整策略的思考。
许文楠老师的分享主题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学习能力。她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学习能力的概念即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接着许老师给出了新课标中的关于学习能力的关键描述,比如主动反思,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并强调了它们对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分享的过程中许老师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一核心问题给出了丰富的可参考的案例。
张爱林老师分享的主题为“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她对一节完整的课的教、学、评的内涵进行了解读。教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指学生的学习生活,评是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同时她认为我们的课堂过于重视教学内容,忽视评价在课堂上的作用。她提出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观,并对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关系进行了解读。
分享会后,刘渊老师说:老师们都提到一个理念,全面育人,育完整的人,老师们不但要重视教授知识,也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在对理念的学习上,更要落实在老师们的课堂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罗老师在总结中说道:我们关注每一位分享者的自成长。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观念与课例结合、静态和动态结合。“三个更新”即理念的更新、教法更新、评价更新。“三个视角”即全人视角、素养视角、能力视角。如果我们有了这理念,我们就会更柔软地对待学生。
本次阅读分享在老师们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但老师们的思想碰撞不会停,相信每个老师都能像黎珍老师最后说的:通过阅读,不断成长为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幸福的老师,让学生也幸福,让家长也幸福,这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撰稿:田野
编辑:李露鲁彬
审校:陈鲁毅黎珍
签发:罗朝英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12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