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地图上一堂生动历史课
——记成都市赖蓉辉名师工作室中学历史“四史”教育系列活动
“四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成都市教科院在成都市中学开展“四史”教育,创新“四史”教学,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致力增强中学生理想、信念、情操,贯彻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落实立德树人,主办系列主题教研活动,已经一年有余。期间,涌现了一批优秀课例和教研文章,引起了中学历史教育界的注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进行了专门的推介活动。
2021年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与中国地图出版社面向全国联合举办“用红色地图上一堂生动历史课”的教学征集活动,继续深入推进中学历史教育中“四史”教育的落地。2022年初,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初中历史教育教学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在“四史”教育中充分体现初中、高中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新样态、新途径,是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教研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此,2022年4月29日,成都市教科院中学教育研究所历史学科组主办了成都市中学历史“四史”教育系列活动之五——“用红色地图上一堂生动历史课”的专题教研活动。成都市赖蓉辉名师工作室承办了这一活动,发挥工作室人才特点和优势,安排两位成都市“蜀都杯”历史赛课活动的优胜者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抗战”为题进行“同题异构”,工作室成员参与评课议课,要求体现活动主旨、展现课堂教学的探索性、创新性、示范性。
本次活动通过继教网、师培通和微信视频等网络平台向成都市内外进行云直播。成都市初高中历史教师和区(市)县历史教研员以及上海、苏州、南宁、乐山、达州、绵阳等全国各地的访客1200余人次,参加了本次线上教研活动。
红色地图:学科素养立意
成都市新津中学历史教师李燕主持了本次活动,向老师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缘起、主旨和目标,强调教研活动的重点是要在教学设计中有机使用历史地图,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教与学的交互中真实探索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落地的方式。
工作室成员、成都市新津中学李燕主持活动
成都市金苹果锦城一中葛赛老师基于统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设计并执教了《地图里的敌后抗战》一课。葛老师以“挥师东进·亮剑”“深入敌后·游击”“横刀立马·反击”三个板块重组了教材内容,突出“红军改编、平型关大捷、《论持久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百团大战”等教学重点内容,确立“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教学立意。借助《平型关大捷战前形势图》《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937-1940年)》《八路军挺进敌后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略图(1937年8月-1940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斗争示意图(1939-1940年)》《百团大战示意图》以及《支那抗日作战体势图》《共产军状况图》等10幅地图,辅助以相应的图片、文字、视频等教学资源,设计学习问题和学习活动,建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广泛参与,积极思考,在老师的教学引领下发现地图信息、调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逐步实现活动目的和教学目标。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知识生成流畅,感受体悟自然。
工作室成员、成都市金苹果锦城一中葛赛献课
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张能老师基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的相关内容,根据高中文科教学的实际,设计并执教了《红色地图峥嵘岁月》一课。张老师充分利用一幅《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总揽了“全面抗战时期的敌后战场”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到敌人后方去”“边区好地方”“中流砥柱”三个教学板块。在教学中既要建立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脉络,又要阐述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壮大,还要系统展示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治、经济、文教等多方面的建设,以期学生形成“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宏观认知。为此,补充了对应的重大史实,引用了大量的材料,设置了相关探究问题。通过对地图信息的分类运用和问题的探究,全景式、大框架的呈现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最后,以学生合作探究论证观点的方式,验证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度和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能力水平。教学过程中,学生直面有难度的问题,深度思考,合作探究,学科能力得到了扎实的训练。
工作室成员、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张能献课
两位老师使用地图的教学策略不一样,但是都基于初中、高中课程内容提炼教学立意,整合教学内容,都依据初中、高中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都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说课评课:爬梳考究
研究课结束后,两位执教老师围绕教学主题的确立、教学内容的整合、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达成等,就如何实现课堂的生动、学科素养的培养、使用地图的策略,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分享了他们的教学思考。
工作室成员葛赛(左)张能(右)说课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李萍、成都市成华区华建学校李志平、成都市玉林中学刘清华三位老师作为工作室成员代表,立足于初中、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和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对两位老师的研究课进行了深入的评析。
他们阐述了教学中使用历史地图的重要性。认为历史地图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教学资源。提取、解析历史地图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四史”教育中,将历史地图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有效方式。他们共同关注地图使用的有效性,主张既要如葛赛老师那样,在初中教学中注重识图方法的传授和训练,也要如张能老师那样,在高中教学中将历史现象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理解和认识。他们赞同两位老师设计学生活动时注意历史情境的创设、问题与情境的结合,欣赏两位老师引导学生抽丝剥茧、逐层深入、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的教学手段。还特别提到,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已经有意识地开展了“学科融合”的实践。通过使用历史地图、音乐等,实现历史与地理、历史与艺术的学科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他们也指出,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应各有侧重,理性和感性宜兼顾,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应重视,教学中使用历史地图的数量要适度。也特别提出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样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话题,历史知识、技能、素养要能够呈现出有机衔接、梯度上升。
研习新课标:教研开新篇
本次主题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成都市中学“四史”教育活动,也是一次开发教学资源的实践活动,还是一次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索活动,更是事实上开启了成都市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活动。
图文:宋廷飞
审核:赖蓉辉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12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