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共写、共生长
——钟亮名师工作室举行第一期读写沙龙活动
撰稿:高新实验中学童珺
编辑:高新实验中学童珺
审核:亮老师
钟亮老师一直倡导“读写共生,素养领航”,并将之作工作室的宗旨之一。寒假期间,工作室读写组特编制了读写活动方案,组织成员们开展了第一期线上读写沙龙活动。
(一)读写方案新鲜出炉
在读写组成员的合作探讨之下,读写方案新鲜出炉了。读写活动以“组间协调”为原则,以“全员成长”为目标,一年拟办四期,第一期主要集中在寒假期间,分为共读共写和自由读写两个部分,读写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并向全体成员推荐了阅读书目。
(读写活动方案)
(读写组分工)
(二)阅读打卡“卷”起来
活动方案公布后,得到了全体成员的热烈相应。为了更好的记录大家的阅读情况,读写组在钉钉上成立了成都市钟亮名师工作室寒假阅读打卡群,老师们的阅读热情高涨,打卡活动成为了老师们寒假每天必做的事情。
(成都市钟亮名师工作室寒假阅读打卡群)
(老师们的寒假阅读打卡)
(三)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随而增长。”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重在吸收,写作重在输出,输出过程又反过来促进阅读的深入,因此,阅读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相互沟通,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桥梁。在第一期读写活动中,很多老师将自己宝贵的阅读体会记录了下来。
成都市泡桐树中学王萌萌老师读完《阅读任务书》后,撰写了《书有星月照乾坤》一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带领学生去杭州游学的经历,从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如何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联、我们想象中的“科学家”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本书给了我什么样的教学启示、我们还可以有什么样的阅读拓展五个角度深切地谈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成都市新都区毗河中学陈翠兰老师读完《乡土本色》这一篇后给她最大感受是:“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想想每年约1.7亿农民工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始终处于一种“变态”的生活状态中,他们的内心如何安放?以及我们这一代已经通过读书在城里安家了,父母前半生生活在农村的,如何尽孝道,使其“心安”,也让自己“心安”?……幸好,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国家从战略高度实施“乡村振兴”,激活乡村的生命力,留住我们的根,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新时代的学生怎能不了解乡村,建设乡村呢?
成都市青羊区泡桐树中学曾晗瑶老师在《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的思考》中写到:《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意欲引发师生思考,注重解决当今社会问题。学习任务离不开学习活动,学习任务以学习活动为依托。《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需要教师不断开拓创新,转变传统讲授模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展有价值的探究与实践。
金堂县淮口中学校的吴建军老师在《我的第一次之旅》,对“抄写诵享的融合读书”的方法进行了反思:抄写书籍,还需考虑付出与收获;感悟书籍,缺少指导标准;诵读书籍,缺少标准;真读书,缺少收效。
成飞中学肖怡双老师阅读《乡土中国》,在每一章节后面都梳理了思路,比如《文字下乡》这一章节先说乡下人愚蠢的表现,接着利用识字环境不同而开始反驳智力的原因,然后说明另一个原因即知识不及人,均无法得出乡下人愚蠢的结论。
老师们的读书笔记或从文章结构入手,或从阅读的策略入手,或关注乡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或结合自己的真实的阅读经历,丝丝入扣,精彩纷呈。
苏轼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对于老师来说,读书是拓宽教学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老师们不仅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还应该把所读所感多表达,多写作。就像王萌萌老师说的“我们无法走遍整个世界,但是可以借由书中星罗棋布的光,来照亮走向世界的道路”,那些融入血液的文字,最终会带你渡过万丈迷津,带你奔赴花团锦簇,我们共同期待着下一期读写之旅。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12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