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教学勇气》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成都市罗朝英名师工作室第六期读书会

更新时间:2023-01-06 01:01:32 阅读 23 次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

—成都市罗朝英名师工作室第六期读书会

团队共读一本书,团队共享一本书。团队以书为媒,相约线上学无止尽。为进一步激发工作室老师的读书热情,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罗朝英名师工作室于2022年3月23日晚7:30在cctalk平台开展了工作室第六期线上读书分享会。

此次分享的主题是《教学勇气》第五章的内容“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此次分享的三位嘉宾分别是来自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的沈梁老师、丁玉林老师和来自新都一中实验学校的胡涵老师。

沈梁老师分享的主题是“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沈老师首先回顾了第四章一些精彩内容。接着,他带着大家欣赏MaryOliver倾情朗诵诗作《大雁》,去感知美好事物的伟大。进入第五章分享后,沈老师首先以一张黑白色差对比明显的图片使老师们更深刻理解了书中提到的“用这种方式教学,当沉默已经变得痛苦难忍,任何反应都无比受欢迎。”但是“只要我们要记住每个学科的核心都有一个格式塔、一个内在的逻辑、一个与伟大事物相关联的特有模式,答案就随之而来了。”

“当我们愿意放弃自我保护的专业自主,

让我们像学生依靠我们那样去依靠我们的学生,

我们就会更加走近那个真正的共同体所需的相互依存关系。

当我们因需要我们的学生而说“请”,

因我们真诚地感谢他们而说“谢谢”时,

通往共同体的障碍就开始消失,

教师与学生就会展开更有共识和意义的深层对话,

而学习会奇迹般地、生气勃勃地发生在所有人身上。”

最后,沈老师从“外树常规内育心灵”的治班理念和学校“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治管理”的“三自”德育理念,从实践层面充分体现书中提及的“对主体的激情和热衷把主体而非教师推进学习圆圈的中央—而且,当一个伟大事物是学生所思所想时,学生就直接获取学习和生活的能量了。”

胡涵老师分享的主题为“以真理的名义发声”。在《教学勇气》第五章中,帕尔默教授提出了两个关键词“共同体”和“主体”。胡老师阅读全章,反复咀嚼其深意,终于获得一些启发。如何将两个似平行线一般的概念整合在一起?如何促使老师和学生的思绪长期紧紧地黏在一起?胡老师给大家娓娓讲述了两个与学生亲历的教育案例:一为珍爱生命;一为公开课后直面教师内心的恐惧。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课堂上还应有伟大的事物——真理。课堂究竟该以谁为中心?崇尚先贤,倾听内心,感悟生活,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理是最具魅力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丁玉林老师分享的主题是《一粒沙中的世界》。丁老师表示阅读帕尔默先生的《教学勇气》第五章“教育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激发了老师们探索与求新的勇气。通过反复阅读与思考,丁老师结合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享了本章想要传递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在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就是要建立一种教师可以当学生,学生也可以当老师,彼此都有勇气、能平等的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见解的教学行为。

要实现这样的转变,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创造学生与主体及彼此对话的空间,有勇气去开放这个空间并懂得协调空间与内容,有能力去发现那“一粒沙”,以少量的重要信息带领学生走进共同的实践圈,在这个共同体实践圈里通过合作、分享的共同学习去探寻学科的内在联系与逻辑,真正构建起以主体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能量之中。通过共同学习,为学生提供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强迫学生透过自己有限的视野去审视每一件事物;能够检查并纠正从各种不同的观点所看见的一切,因而有机会得出更趋于正确的结论。要做好这一点,还要求我们要拥有足够的勇气去依赖我们的学生。正如书中所言:“当我们愿意放弃自我保护的专业自主,让我们像学生依靠我们那样去依靠我们的学生,我们就会更加走近那个真正的共同体所需的相互依存关系。”

报:工作室成员所在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

送:工作室成员所在区市县教研部门、相关学校。

发:成都市罗朝英工作室所有成员。

编辑、核稿:沈梁胡涵丁玉林审稿、签发:罗朝英

成都市罗朝英名师工作室(印发单位)2022年3月23日发

文章标题:《No6《教学勇气》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成都市罗朝英名师工作室第六期读书会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1222.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