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1日下午两点,成都市周笛名师工作室举行了线上教研活动《成都市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2022春季菜单培训——传唱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以下是老师们的观课心得。马玥温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音乐教研员
今天参加了成都市周笛名师工作室线上教研活动,通过观摩课例、聆听讲座,我有如下收获:
1.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唤起情绪共鸣。罗娟老师执教的唱歌课《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创作背景就是学生们的家乡,真挚的歌词、悠扬的旋律,带领着学生们回到了祖辈们奋斗的年代,同时在本课中罗老师又巧妙地链接了习主席来到郫县战旗村视察,一曲《春风吹进战旗村》又把学生们带回到这个美好奋进的新时代,可见罗老师在教学素材选择上真是下足了功夫,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将音乐与思政、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扩宽了学科育人的视野,提升了学科教育的价值站位。
2.巧设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刘源老师执教的欣赏课《红旗颂》,从该阶段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出“升国旗-颂国旗-护国旗”三个逻辑清晰的大环节作为整堂课的骨架,通过哼唱旋律、声势伴奏、行进表演等方式让课堂静而不呆,活而不乱,让主题旋律、主题思想潜移默化般进入学生头脑,充盈内心。本堂课教学语言真挚、课堂结构饱满、学习活动丰富、教师引导恰当、教学效果可见。
3.策略落地,立意高远。如果说前面两位老师的课亮点突出、精彩纷呈,那么张淑华老师题为《东方最美的红——红色主题音乐作品在音乐课中的实践探究》的专题讲座便是点睛之笔,将整场教研活动推向高潮。张老师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发展、教师素养四个方面对两节课进行了精准的评述,张老师提出教师教学的“五个有”,即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是对基于课标实施教学的质朴表达。“四个多”,即“多样的课堂、多变的老师、多彩的内容、多重的教法”则是对新时代美育课程教学、音乐红色经典教学全面的诠释。功夫在功外,张老师的讲座既有落地策略,又有方向引领,真实助力老师专业思考与教学。
姜轶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音乐教师
今天通过观摩课例、聆听课例分析,收获满满:罗娟老师执教的唱歌课《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结合新农村乡村振兴的红色文化背景,让学生有感而听,有感而唱;课堂立意有新意;课堂中贯穿时代的变迁,将音乐作品的表达融入其中;课堂目标的设定围绕新课标落实到位;课堂动静皆宜,作品分析紧紧围绕音乐要素,细致到位。将听、赏、唱、表演相结合进行充分展现;是一堂立意新、教学效果突出的优质课。刘源老师执教的欣赏课《红旗颂》,从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出发,围绕升国旗、颂国旗、护国旗三个场景,生动形象将情景化的教学融入课堂;教师课堂情感投入、语言精炼,情感语言丰富,课堂活动层层递进,将声势的表演充分融入鉴赏中,引导学生理解交响音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突出。张淑华老师的课例点评《东方最美的红——红色主题音乐作品在音乐课中的实践探究》从红色音乐文化教育的关注点和重要性出发,充分肯定和分析了两位老师的课例亮点,同时也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给予大家深刻的教学分析和教学建议,站位高、实用性强。张老师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发展、教师素养四个方面,总结“多样的课堂、多变的老师、多彩的内容、多重的教法”;对我们今后的音乐教学实施做了全面的诠释和指引。
陈娇成都市新都区大丰小学音乐教师
今天整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首先第一堂课罗娟老师执教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罗老师巧妙的利用本土红色资源为主线,与当今时事,时代乡村振兴相结合。课堂的整个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亮点突出。罗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侧重对于教材处理,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处理得当。通过音乐学科特性,自然的让学生感受到了红色音乐的价值意义,以本土红色音乐为启迪,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第二堂课刘源老师的课让我深有体会,对于整堂课的设计从三个环节“升国旗——送国旗——护国旗”最为课堂的框架,层层递进。通过对音乐要素的相关学习,如:律动,哼唱,创编活动等,使整堂课的活跃且具有音乐性。教师的教态大,语言精练,教学方法得当,取得的教学效果突出。最后张淑华老师的专题讲座《东方最美的红——红色主题音乐作品在音乐课中的实践探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阐述了音乐红色文化进课堂的价值与意义,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中,张老师又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发展、教师素养等方面对教师进行了思维的引导。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如:“十个一”“四个多”“多变的课堂、多变的老师、多彩的内容、多重的教法”等,为一线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上与教学实践起到引领的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音乐教育一直在路上。
王斐思源学校
两位老师课堂内容分量适度、安排合理,教法选择适当,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抓住教法关键,能够寓思想性、艺术性于教学之中,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开放共进。教学环节安排有序,环环紧扣,能够使教学节奏张弛有度,动静适宜。专家的点评和交流,观点新颖、独到,极具启迪性,我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收获颇丰,今后努力向两位老师和专家学习、看齐!
伍婷婷郫县一中
今天参加了成都市周笛名师工作室线上《成都市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2022年春季菜单培训——传承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教研活动,通过观摩两位老师课例,学习讲座,我感触颇深,收获良多。
一、“发乎于情”——教师“情至”而学生“乃发”“听觉乃知识之门。”罗娟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范唱亲手开启了这扇门扉,感受音乐美的魅力,把握歌曲的情感,进入歌曲的境界。对新中国领袖的深情爱戴,注入心中。同时,教学中鼓励小组合作,成果展示,有效地促动了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协作、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把孩子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的发展变化,通过课堂,自发地展现出来。
二、“让听做主,让想飞翔”——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管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刘源老师却将无形的音乐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多听,多发现,多联想,多表演等教学手段,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乘着音符,飞向了那激动人心的开国大典。正是教师教学的“听、想、演”的无缝衔接,才使得孩子能真切地理解音乐作品中对革命先辈、对党、对祖国的歌颂与赞美。
三、“教而思变,变则通”课后张淑华老师提出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是对新时代音乐教师在美育课程中教学的真实感慨与期望,方向明确,引领助力。“教而思变”,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策略方法,才能使得通向红色音乐文化教育的道路畅通无阻。
李凤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附小
感谢周老师的辛苦组织,感谢罗娟老师,刘源老师的精彩研究课分享,感谢张淑华老师深入浅出的专题讲座,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干货满满,下来好好消化,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实践、提升。争取做多变的老师,准备多彩的内容,融合多元的文化,建立多样的课堂。
李曦苗新津区泰华学校
罗娟老师本课的设计新颖,结合学生们熟悉的家乡元素展开音乐学习,通过精心的环节设计,将“红色”的春风吹到了同学们身边,增强了情感体验。刘源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感染着同学们,通过层层深入的设计让同学们轻松愉快的踏上“红色”之旅,在尊重学科特质和基本实践规律的同时,更突显了“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最后,张淑华老师的点评更是精准到位,具有很强指导性和启发性,为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有机的融合红色文化指明了方向。从“立德树人”到“核心素养”,不断挖掘红色音乐中的时代情感和精神价值,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并体现其民族性和创新性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孙成洁郫都四中
感谢周笛老师的精心安排和组织,感谢罗娟和刘源老师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课例分享,感谢张淑华老师认真细致且独到的点评和分享。今天感受很深,收获颇多。以后要多加强音乐理论书籍和教学实践的学习,把同行和专家的优秀教学成果不断吸收和内化,不断充实自己的音乐课堂,让我们的孩子们一天天更加地热爱音乐,更加懂得音乐,更加地愿意创造音乐,创造美好的生活。贾靖秋嘉祥外国语学校郫都分校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融合。在罗娟和刘源两位老师以“传唱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音乐研究课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充分实现对红色音乐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及“两纲”的德育教育。感谢周笛老师前期辛苦组织,也感谢罗娟老师,刘源老师的精彩研究课分享,更感谢张淑华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准点评,全程干货满满,老师们受益匪浅!
石茵郫都一小
今天聆听了两位老师的红色音乐课例,感觉受益匪浅,接下来谈谈我的一些感受。我觉得刘源老师的红旗颂在学习感受中的谈话互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以问题来带动学生的思维,开展互动,在简单的介绍了管弦乐曲红旗颂以后,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来思考,通过思考与对话再加入律动,视唱让同学们从各个方面来感受这首曲子。这些方面都完成得很好。两位老师教学设计得非常丰满,同学们也用不同的音乐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在这种环境中呢,学生会有一种归属感和愉悦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的开展各种教学互动。
刘源郫都区实验学校老师
今天自己通过献课和看罗娟老师的课,收获满满。罗娟老师执教的唱歌课《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创作背景就是郫都区学生自己的家,从素材选择方向非常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巧妙的设计,环环相扣的环节,让学生唱会的同时意犹未尽。我自己在上课准备又有所提升,但是还是发现了更多的不足。首先是,基本功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引导还要更加地自然生动。暗示、引导性的东西还需要加强,以学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周天凤金堂县福兴镇小学
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许多的表现机会,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各个环节自然过渡,ppt制作精美,丰富了课堂的教学信息,促使我在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多看其他人的视频。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体验参与感多,唱歌课中,老师一步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方法好,向罗老师多学习。最后张老师的点评到位,可见平时善于研究课堂,对自己的教学要求也很高的。听了张老师的点评,我找到了很多我课堂中的不足,研究教材不够,以后我将一点点改正自己。
李文博郫都区实验学校老师
工作室成员罗娟老师执教的研究课«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罗老师通过教师范唱导入课题,用黑白图片回顾毛主席视察红光的历史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分段对歌曲中涵盖的音乐要素、创作手法进行仔细的分析,并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编创歌词,用表演的方式来还原主席到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景。“红色歌曲燃青春,纵情歌唱唤乡情”,提升了同学们生在家乡、长在家乡的自豪感。第二节研究课刘源老师执教的«红旗颂»,刘老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来学生。通过“升国旗”、“颂国旗”、“护国旗”三个环节,由创设情景、听辨、演唱、角色扮演等活动,从听、唱、演三个部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和体验作品的特点与感情。让同学们切身的体会到作品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由浅入深的渗透了音乐的学科素养,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人民对祖国的感激之情,表现了人民对奋勇向前、凯旋归来的战士们的支持,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成立时的自豪。也教会了同学们珍惜现今的美好生活,共同展望祖国美好的明天!
周笛郫都区第一中学
聆听了罗娟老师,刘源老师精彩的研究课,特别是聆听了张淑华老师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专题讲座,深受启发,倍受鼓舞!罗娟老师执教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这节课,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表达清晰。教学环节流畅,结构完整,重点突出,目标达成度高。重视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师以“表演示范演唱”开场,创设情境,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用教师“教”和学生自主“练”相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好。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了家乡红色音乐的魅力。各环节承上启下,衔接自然。教学实施中,教师的“教”由浅入深、学生的“学”落实到位。教学的节奏张弛有度,课堂的氛围轻松和谐。这节课,个别活动设计体验和参与略显形式化,有些设问稍显随意。刘源老师执教的«红旗颂»,教学目标明确,整体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细致,脉络清晰。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朗诵开场,创设情境。教学环节设计精巧,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课件制作精美。课堂生动而颇有新意,引导学生感受红色经典的震撼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很高,教态自然亲切,逻辑性强,口齿清晰。教师的钢琴演奏水平很高,有很强的感染力。为上好本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关注每一个细节,朴实有效,渐入佳境。这节课,在最后播放聆听作品之前,可从音乐要素及主奏乐器方面,设计有效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才能更好理解音乐内在的思想情感。最后张老师的专题讲座,从红色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宏观顶层设计到微观教学策略,娓娓道来,见解独到,激起老师们的思维浪花。讲座的精当、精妙、精彩,耐人回味。站位的高度、深度、广度,发人深思。
李俊育四川省教科院附小
今天聆听了工作室两位老师的课例展示,收获很多!两位老师从音乐的本体出发,启发引导着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完成探究,老师引导学生看、听、模仿等方法,一步步让学生找到答案,感觉非常的真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步步示范引导,层层渗透,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两位老师在教学中,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所用教学素材运用丰富,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挖掘音乐中的文化理解,体现了音乐的核心素养,课堂显得厚实;“三实”就是今天我对两节课最实在的感受!同时也特别感谢张老师今天的精彩点评!张老师高屋建瓴,多维度的分析,感受到音乐红色经典教学的深远意义。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11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