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引领深耕教研名师智慧赋能成长
——四川省历史教研员陈静亦老师在成都市赖蓉辉名师工作室主题研讨活动中作专题讲座
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精准把脉“双新”背景下的历史教学,2022年12月2日,成都市赖蓉辉名师工作室举办“‘双新’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变革与思考”的线上主题研讨活动。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历史教研员李敏老师主持活动,特邀四川省教科院高中历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历史专委会副理事长陈静亦老师作《高中历史新教材实施中的困惑与教研建议》的专题讲座,工作室全体成员参会。
陈静亦老师围绕“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变革与思考进行交流,面对新教材的纲要性、高浓缩的特征,该如何处理教学进度与课时的矛盾,促使我们思考“怎么教”的问题;面对新教材大容量、大跨度的特质,该如何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内容的取舍,促使我们思考“教什么”的问题;在史事、史识、史思中、知识体系与思维构建中,思考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在教学过程情景化、结构化,研制学习目标与方法策略的过程中,思考“怎么学”的问题。陈老师为工作室的成员提供了新教材的“教”和学生的“学”等方面的深度思考。
紧接着,陈老师综合分析了全国各地学业水平考试情况,结合四川省教学实际,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成绩呈现、考试要求等方面精准分析。她强调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建议老师们的备考要依托课程标准,联系初中知识,关注学生掌握历史脉络肌理的同时提升学生理解知识能力。
陈老师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基于此,建议老师们根据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兼顾初中学习基础、学分选课、考试评价等多方面,领悟历史学习中进阶的关系。
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陈老师谈到可以从学习目标、内容结构、活动设计、作业评价、课程资源五个方面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在《中外历史纲要》教学中,历史老师不仅要把握单元教学的核心概念,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以模仿和迁移的方法来突破。
在推进课堂转型过程中,面对诸多影响教学的因难,我们该如何坚持教学信念?这需要我们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教学是一种“学为中心”的育人专业实践。强化教的使命,提高研的站位,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才能实现教育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面对“双新”背景,历史教师要有提升专业素养的广泛共识,要有面对教学问题,探究解决课堂深层次问题的勇气,要有教学幸福感和反思相结合的热情。最后,陈老师以坚持“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大素质来勉励大家,争做一个出色的历史教师。
随后是工作室成员与陈老师的互动交流,针对杨雅宁老师提到的“学生如何备考”、郭翔老师提出的“面对新教材,该如何处理高一教学中少讲精讲与内容庞多的矛盾”,陈老师一一解答。她建议聚焦学习,集体备课,充分践行“在做中学”,边学边探索边完善的教研方法,建议双新背景下的课堂要有情境、有实证、有视野、有逻辑、有温度,在教学中彰显个人魅力。陈静亦老师的讲座给“双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最后,工作室领衔人赖蓉辉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赖老师代表工作室感谢陈老师对工作室成长的肯定,也感谢陈老师对工作室进行“双新”背景下历史教学策略的实践和思考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赖老师谈到,“‘双新’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聚焦核心内容,凸显单元主题,实现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发现知识的课程观和教材观的转变;实现学生带着课本进课堂,到带着问题进课堂的学习观和价值观的转变。这些策略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进行建构、拓展和运用。本次活动时间很短,但我们的交流时间还可以很长。‘双新’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变革与思考,值得我们去反复琢磨和不断探索,唯有热爱,可伴岁月漫长。”
学史力行,守正创新。一年多以来,赖蓉辉名师工作室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目标的引领下,走上了携手攻关、科研同行之路。一路上,我们群策群力,钻研探索,力争将工作室建成教学难题攻关的先锋队,专业经验分享的共同体,教育思想孕育的孵化器,教师成长的快乐园。在史事与史识中培育素养,在史话与史情中培根铸魂,我们将步履不止!
撰稿:李燕
初审:宋廷飞
周静莉
终审:赖蓉辉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1092.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