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成名师工作室核心课题《后现代课程观视域下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学校课程优化与实施》进行开题论证

更新时间:2023-01-06 01:01:18 阅读 36 次

4月29日下午,由成都市范建成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范建成主持、新都区教科院承担的成都市2021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后现代课程观视域下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学校课程优化与实施》举行了开题论证会。该课题被列为成都市2021年10个精品课题之一,是在范建成名师工作室承担的四川省2018年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实践研究》、成都市2015年教育科研名师专项课题《小学数学“思课堂”(批判性思维培养)实践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成果推广。该课题也是范建成名师工作室的核心研究课题,全体成员将通过实践前期成果和深化探索等方式深度参与本课题研究。

论证会邀请了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松林,成都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周小山,四川省教科院科研管理所副所长杨贤科,成都市教科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副所长陈宇燕担任开题论证专家。因疫情原因,论证会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范建成名师工作室市区两级学员在线上参会。

开题论证会由课题负责人、工作室领衔人、新都区教科院副院长范建成主持。首先,新都区教科院院长陈文昌代表区教科院致欢迎辞,他对专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并叮嘱课题组要仔细汲取专家的宝贵意见,落实科研工作制度,提升专业研究品位,把课题做精做细做实,争取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成都市教科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陈宇燕副所长代表成都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宣读立项通知书。

课题负责人范建成代表课题组作前期研究成果汇报。该研究成果形成、实践与推广历时7年,开创性地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学习内容和发展目标嵌入小学数学日常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促进人理性思维发展的独特育人功能。在数学阅读和课堂对话中广泛开展“理解—概括、分析—质疑、评价—替代、决策—行动”的综合性思维活动,构建了培养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三维一体的实践系统。该成果获得成都市人民政府2021年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课题主研、区教科院教研员邓旭老师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邓老师从选题缘由、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措施、预期成效、研究保障等方面详尽地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思考和设计。

参会的专家非常专业、独到而又精细地对课题的下一步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开题指导。

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松林教授指出,课题组要抓住“明确性、独特性、可测度、惯常化”等四个关键问题来解决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问题;课题组要特别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特性、结构去厘清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课题组要注意创造基于劣构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题组要注重抓住“开放”这个关键,围绕目标的开放、内容的开放、过程的开放和方法的开放以及环境、情境的开放等方面,来突破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重构问题。

成都大学原副校长周小山教授充分肯定选题在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其重大现实意义是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点,构建与培养核心素养相适应的全新学习方式,不仅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周教授从国内外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几种基本路径、批判性思维的学段培养特点、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开发、本课题现有研究范围、研究中的准实验设计、课题名称等方面对课题组进行了深入、详尽的指导。

四川省教科院科研管理所杨贤科副所长首先赞赏课题组具有非常高的科研素养,对问题的把握、概念的界定、文献的梳理等都做得比较到位,进行了比较好的前期论证。杨所长着重从研究视角、理论依据、核心素养培育、批判性思维测试、教学情境等方面对课题组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课程开发进行了充分的指导。

成都市教科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陈宇燕副所长特别介绍了市上对精品课题的管理要求,并从成果导向的角度对课题组如何做实做精研究进行指导。陈所长特别强调了已有成果的显化、转化、深化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希望课题组能进一步理性追问、实践转化,要把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核心育人功能明确出来,要再进一步提炼核心主张。

各位专家对本课题研究寄予厚望,他们的鼓励和指导给予课题组强大的力量,必将引领全体研究人员、实践教师生长更多的智慧,产生更多的成果。下一步,范建成名师工作室将做好规划设计,通过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带领全体成员借助本课题研究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实践新教学、实现新成长。

(撰稿:范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