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20221102
美术成长课堂·教学研讨
——市区杨书虎名师工作室实课研磨活动(六)
《学记》有云:“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教师而言,更是需要与时俱进,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学习之心。为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给教师们的成长搭建一个交流分享、学习共进的平台,成都市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成华区杨书虎名师工作室于2022年11月2日下午在电子科大附小华翰校区成功举行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美术成长课堂·教学研讨”杨书虎名师工作室第六次实课研磨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课堂展示、研讨交流、点专家·微论坛、“杨特有约”专题讲座四个部分。活动由工作室成员都江堰市安龙学校徐培欣老师主持,全体工作室核心成员及电子科大附小美术课程中心全体教师参与现场活动,部分跨市美术教师参与了线上观摩。
·课堂展示·展风采促成长
活动开始,由工作室成员电子科大附小王亚奇老师为大家带来展示课《谁画得鱼最大》。王老师以趣味猜谜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闯关探宝、游戏互动等多种形式,带领同学们认识鱼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学会利用基本形概括各种鱼的形状,运用点、线、面装饰鱼身的花纹,重点赏析农民画《戏鱼》,让学生感受夸张的表现手法、艳丽的色彩与极强的装饰感,引导学生认识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并鼓励学生大胆作画,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
有生命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王老师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有健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开课仪式感,课中“3个20远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后四件事,成长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演说,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彩呈现。
·研讨交流·取真经谋发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是进步的动力,交流是成长的营养。课堂展示结束后,王老师率先进行了说课与反思,听课的老师们都积极参与研讨议课,学习交流取真经,凝心聚力谋发展。
其中,双流区龙池小学的杨晓玲老师表示王老师的游戏闯关环节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板书设计有提前规划又有现场板书板画,合理生动,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电子科大附小张炜佳老师指出王老师的教学设计趣味十足,但教学内容略有重复,教学重点鱼的大小比较突出还不够;教师示范还可更多,还可增大赏析力度。
都江堰市安龙学校徐培欣老师点赞王老师从形、饰、色三方面讲解细致,但也强调实践练习时不仅仅是口述要求,还应用文字呈现更充分。
电子科大附小龙潭分校苏辉宇老师建议结合艺术新课标(2022版)、新要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以教育之美培育人之美,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欣赏,引入年画“连年有余”等,深挖教材,开阔学生视野,抓准教学重难点,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创造美、表现美。
随后工作室成员电子科大附小的刘晓芳老师、陈媛老师、四十九中的蒋雪娇老师等也先后进行了发言,不仅给予授课老师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让所有参与的老师们受益匪浅,观课、议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点专家·微论坛·小诀窍大收获
为创新教学举措,深化学习效果,本着人人上讲台、个个展风采的成长理念,杨书虎名师工作室继前两次的倡导与申报,本次活动正式开启“点专家·微论坛”新栏目。旨在充分挖掘成员潜能,聚集大家智慧,促进工作室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加强了解,实现学学相长、资源共享。
首次“点专家·微论坛”开讲是由龙泉驿区天鹅湖小学洪静老师为大家讲解《开场人物动画制作》小诀窍。洪老师先带大家欣赏了一段她开学第一课超有趣的自我介绍动画,让大家眼前一亮。随后,她向大家推荐下载“崽崽ZEPETO”APP,并详细为大家讲解了利用如何“崽崽ZEPETO”APP设置人物角色,制作动画视频,再结合“剪映”“爱剪辑”等剪辑APP,进行文字添加、分段录音、音效添加等,最终达到别开生样且有创意的自我介绍动画,让第一节课开头就变得生动有趣!
“微论坛”实现“大收获”,期待后面的“点专家·微论坛”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杨特有约·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日进,则日退。”活动的压轴依然是工作室领衔人杨书虎老师带领大家学习学习再学习。
首先,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进行了孔新苗《论为美育的艺术教育》的文章学习,再次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了解了中西方对美育理解有所不同,文章还对美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层次的解读,从素养/感受力、审美/表达力两对关系的分析入手,提炼相应的关键词,在理论话语与实践问题的互动思考中,解读立足中华美育精神自觉的“为美育的艺术教育”,建构理论视野,探索教学方法。
随后,杨老师就《如何听课(观课)、评课(议课)》,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了专题分享。
如何听课(观课)?一是找准目标,明确方向;二是充分做好听课准备(学识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三是摆正自己的角色;四是掌握听课的基本方法(听、看、记、思、谈)。
对于如何评课(议课)?杨老师总结到:紧抓目标评好课。了解一堂好课的标准,做好三抓(一抓目标的设计,二抓目标的实施,三抓目标的达成),六看(看效果、看方法、看特色、看功夫、看不足、看课件与板书),坚持六大原则(实话实说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激励性原则、心理零距离原则、因人施评原则、兼顾整体原则),这样总体把握,多元评价,促进成长。
最后,杨老师鼓励大家踊跃投稿《中国美术教育》中“大家评课”栏目点评教学案例,相信自己,超越自己!
·学习心得·话体会促提升
华西中学张雅枝
本次杨书虎工作室活动分为观课议课、点专家微论坛、杨特讲座三个部分。杨老师的工作室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在培训中老师们交流观点,分享多元思想和价值观,寻求思想的多维交融。通过活动,工作室老师们在交流中成长,在探索中加深理解、萌发新的认识。此次培训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碰撞、分享、成长。现围绕三个主题对培训所感总结如下。
一、思想碰撞,遇见可能
王亚奇老师进行了《谁画的鱼最大》为主题的精彩授课,我想用几个“有”来谈谈我的感受:课堂导入有趣味,板书展示有氛围,教学设计有章法,教学语言有情感,师生问答有引导。王老师通过通关小游戏层层自然递进,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图片素材,了解鱼的外形特征,通过形状概括和大小对比创作出最大的一条鱼。整堂课游戏设计新颖巧妙、环节紧凑,课堂教学呈现效果很好。
集思才能广益,因为思想碰撞,所以有了双倍的智慧。在议课环节,老师们各抒己见,不同的观点被提出和讨论,又因此激发了不同思想的碰撞。老师们结合新课程新课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理念,肯定了王亚奇老师的教学课堂,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通过对课本里《戏鱼》一画该如何在课堂中介绍和引入,老师们发表了对画面大小、农民画感知等多方面引领,有机整合相关的美育内容,坚持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
二、跨越固有,分享赋新
“点专家微论坛”活动今天是第一次开展,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个活动分享、学习一个个新的技能。洪静老师在今天的活动中给工作室老师们带来了有趣又创意满满的《开场人物动画制作》的技能分享。洪老师通过自我介绍短视频的制作,打破了传统ppt的局限性,个人信息、个人爱好、上课要求等在视频里通过有趣的卡通形象展示出来,比起一板一眼的自我介绍,卡通版视频能加速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更快速地喜欢上美术老师。洪老师将制作方法分享给了全场老师:下载崽崽app在里面选择一个自己的喜欢的卡通形象,在照片中加入动作视频,再利用剪映app剪辑。老师们通过跟着洪老师的步骤分享,也解锁了新的技能。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努力勤奋学习,却在琐碎的工作中忘记我们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作为外驱力不断推动着教师学习新知识新理念,而真正能让教师终身学习的是内驱力,是自我不断追求进步的意识。通过新活动的开展,老师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常悟常研,助力成长
第三个环节是杨书虎老师的讲座,分别是文章《论为美育的艺术教育》学习和《如何评议课》讲座。杨老师带领着工作室老师们对《论为美育的艺术教育》进行了精读,以美育人,“重在美?重在育?”通过问题的设问和思考,杨老师的分享高屋建瓴:孔子的思想“始于美育,终于美育”道出了美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美育落脚点在育人,而育人则通过艺术课程来实现。通过结合老师们议课的讨论,杨老师引出,与情感融合才是审美的态度。在谈到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杨老师指出“要引导得当,设计好恰当的桥梁,不是为了美育而美育,是要为了提高人的品性。作为教师,应当有从完成任务到学会提升能力的做法。”
在《如何评议课》环节,从“有意思的争论朋友圈的对决”延伸,杨特详细透彻地帮助我们梳理观课议课的方法。听课要做好学识、心理、物质的准备,用“听、看、记、思、谈”的方法。评课要紧抓设计、实施、达成三大目标评好课。在活动中,杨特还分享了自己的听课笔记本,黑色字迹记录授课流程,红色字迹记录所思所感,对我很有启发,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节奏越来越快和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频频遇见的是数字化的电子书写和浅阅读,而整个听评课过程,通过这样的记录,能让人有慢慢品味和慢慢消化的过程。
很感谢杨书虎老师工作室的每次活动,不管有多忙,我都会争取每一次的学习和到场。杨老师和工作室小伙伴们毫无保留的分享与交流,每次都让人觉得收获良多。避开疫情和杂事带来的不安与喧嚣,在这里享受思想的碰撞和灵魂契机的自我照见,找回最原始、最质朴的学习感受,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满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抬头看见了月亮”的人。
成都市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袁佳敏
今天是第一次参加杨书虎老师的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最大的感受就是满满的收获“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特别是作为一名还算年轻的美术教师,仿佛在黑暗中点亮了明灯。杨老师就“论为美育的艺术教育”进行的领读,让我从新认识了“以美育人”的深层含义,我们作为以美为载体的学科,应该用美术的的技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内涵。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要用美的角度,让学生得到美的艺术教育。爱因斯坦曾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
杨老师还对老师观课议课进行培训,我领悟到从听、看、记、思、谈,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只有认真听过程,看学生表现,记录学生活动,思考老师目的,说出自己的观点。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把伙伴的课当做自己的课一样去研究,探讨才能获得成长。
;
编辑:刘钶
撰稿:陈媛
图片:王亚奇、阳卓君
校稿:纪晓露
审稿:陈媛、李朝霞
审核:杨书虎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1086.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