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以“标”为导,精准施训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作者简介
范晓鸿,新津区五津初中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2019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21年参加新津区教学大比武,荣获二等奖。
2022.4.30郑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2022版)》的主要内容,对比了新旧课标的异同,明确指出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方向。语文教师必须深度学习新课标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标准,用新的思想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实现教师“教”的突破,从而达到学生“学”的突破。《新课标》是国家层面对教师、教育培训和学生学习的“精准施训”。
《新课标》是国家层面对教师、教育培训和学生学习的“精准施训”。
1、何为“精准施训”?
“精准施训”即“精准把握培训需求、清晰确定培训目标、针对性设计培训课程、专业化实施培训、人文提供培训服务、科学评估培训效果、持续提供跟踪指导”。《新课标》的研制与颁布就是对教师的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进行“精准施训”,有效干预教师的学科育人关键能力。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语文课程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增强指导性,加强学段衔接,力求让教师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好用”“管用”。
2、《新课标》做什么?
《新课标》在9个总目标的基础上从四个维度“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分学段设计制定了要求。以7-9年级为例,“识字与写字”2个要求,“阅读与鉴赏”9个要求,“表达与交流”7个要求,“梳理与探究”4个要求。语文教师应该着力从以上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新课标》怎么做?
《新课标》强调以文化人,建议以学习任务群为形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课程内容的变化带动教与学的变革,实现课程内容的探索与突破。
任务驱动。以《新课标》为导,以单元提示为纲,统整单元内容,确定单元主题,构建单元教学框架,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有明确的整体了解。将单元内的几篇文章看成一个整体,确定一个核心主题,围绕主题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分析、整合,并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真实情境,通过具体的任务和活动,锻炼能力、提高素养。以七下为例。一单元“精读”,三单元“熟读精思”,六单元“浏览”,一个字“读”,只是要求不同。据此设计不同层面不同要求的阅读,把任务具体化。如第一轮阅读,①规定阅读时间,一分钟300字或400字。②勾画重点字词或注释③简要概括文章内容④形成阅读初感受。第二轮阅读,①规定阅读时间,②勾画关键语句,③梳理结构层次。第三轮阅读,①关注表现手法②梳理我的发现或我的问题……力求让学生对单元内容、目标、方法有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认识,学习更有针对性。
单元内整合。以七下一单元为例。四篇文章都是名人伟人,星光灿烂。据此设计拓展写作活动:假设你是《读者报》的记者,接到采访五四奖章获得者全红婵的任务,你将使用什么手法表现哪些精神品质?请列出采访提纲。假设你是《地方志》的撰稿人,如何向司马光学习记录当地的历史名人?
单元间整合。把1、3、4单元整合起来进行阅读教学。1单元是名人,3单元都是小人物:老王、阿长,《台阶》中的父亲,卖油翁;要么没有姓氏,要么只有姓氏或职业。4单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驿路梨花》刚好是名人和小人物。4单元的写作要求是“怎样选材”。设计活动:根据1、3、4单元的内容,归纳整理写名人选什么材料突显他的特点风骨,写小人物如何选材来凸显其闪光点?
总之,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建好模子,照着镜子,开好方子,集思广益找对路子,把教与学的方式不断深化,给予学生更多创造性的关注和学习,结合个性化的差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迅速发展。
学习新课标,践行新课堂
——以《伟大的悲剧》为例
作者简介
何蓉琼:四川天府新区太平中学初中语文老师,教育管理学硕士,成都市骨干教师、天府英才。热爱生活,求真向善;热爱教育事业,有理想有追求;喜欢语文教学,专业功底扎实;有自己的教学理念,课堂自成风格;喜欢与时俱进,能在推倒中不断建构。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了。认真学习过后,我获益匪浅。下面,我以七下课文《伟大的悲剧》为例从课堂设计的角度,谈谈我的新认知。
1.要有真实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
“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探险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价值”,这是单元提示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可对于涉世未深的初一孩子来说,这个目标是极易流于形式的——他们极为有限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很难理解“探险”一词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意义。传统教法由标题中的“悲剧”和“伟大”切入,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印证性语句的做法,尽管能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有所了解,却无法帮助他们感同身受。
学习了新课标后,我认识到可以用真实的学习情境去激活学生。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
在静穆的教室里,我用非常低沉的声音给同学们讲了关于斯科特一行人的探险故事:“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走近的是一群来自上个世纪初的英国探险家。他们分别是……1910年6月1日,他们热情高涨地离开英国前往南极。道阻且长,他们历尽了千难万险。可就在他们即将到达南极点的时候,他们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
可是,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却跪下来悼念这群失败者。(停顿良久)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伟大的悲剧》。”
让学生通过老师抑扬顿挫的深情讲述沉入文本,让他们带着巨大的疑问亲近文本,这比直接从“悲剧”和“伟大”切入更能拉进他们和文字的距离,也更能激活他们的探究兴趣。
2.要以统整的学习任务凝聚课堂。
作为经典,本文可教的东西很多。可新课标告诉我们,学习任务也是需要统整的。因为,零敲碎打的课堂培养不出学生系统的语文思维习惯。
鉴于本文在人文方面的重要价值,我把本课的学习任务统整在话题“说说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文字”之下。我试图让学生知道:“伟大”与否,需要他们自己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去感受和领悟。
实践证明:经过统整后的学习任务完全能实现教师导而弗牵的教学初心。
3.要在典型的实践活动中学用语文。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新课标》从本质上还保留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具体要求、策略及方法。
备课时,我关注到:文中的英雄形象可能不太符合一些学生的固有认知。如文章对埃文斯从疯到死这一痛苦过程的叙述性描写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不解甚至不安。正如一位同学在初读批注中这样写到:当不了第一就疯了,这不是胆小鬼才有的表现吗?
我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认识,而是鼓励他向全班同学表达自己的疑惑。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终于,有学生在文中有了发现——这个人由于……或……。至于到底是什么,其实已经用不着老师来解释了。因为学生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已然明白: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群真实的英雄,是有血有肉的凡人英雄,而不是神仙。
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必然还包括“梳理与探究”。整堂课在“说说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文字”这一任务的引领之下,学生从站在岸上观望到下至深水区探索再到学有所获,这个过程中老师及时地引导学生不断梳理已解决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适时给学生布置些需要合作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此,当学生上岸时,怎会带不走属于他们自己的语文能力。
编辑:陈光纪
初审:蒲嘉荣
终审:谭文丽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10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