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头雁引领作用传播本土民歌精粹
2022年3月31日,成都市文汇名师工作室3月研讨活动顺利举行。本次活动,工作室以“发挥头雁引领作用,传播本土民歌精粹”为主题,邀请到了吴斌、曹安玉、牛琴三位专家与工作室全体成员一起探索多元化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美育教学改革方向。
本次活动由工作室领衔人文汇老师主持,她首先对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员们的辛苦付出表示诚挚的感谢,也对成员们的专业成就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都离不开专家的引领。本次活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原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吴斌老师针对工作室的研究方向,以《民歌和民歌教学》为题,从民歌的本质和特点、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教学视角切入、学习评价等方面做了相关分享。吴老师指出,民歌需不断创造、不断出新、时代传唱、走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感知、欣赏和发掘中国博大的、多元的文化作品之美,赓续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随后,中国教育学会音乐分会副理事长、前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曹安玉老师为大家带来题为《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带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讲座。曹老师从美育教育背景、转变美育育人价值的认识、带动美育教育改革、提升自身专业、深度解析课标教材、挖掘教材核心内容等方面做了详细解读。曹老师强调,当好音乐老师,让音乐发挥最大的美育作用,既是对工作室的肯定,更是对大家的鞭策,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引领,展翅高飞。
两场讲座末了,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四川省教育学会音乐教学专委会秘书长、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音乐教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教研基地常务负责人牛琴老师强调,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需要老师们守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将每一节音乐课落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
最后,工作室领衔人文汇老师对工作室成员提出殷切期望,她希望大家不仅要成为善歌者,让学生记住我们的技能,更要成为善“教”者,让学生埋下热爱“美”的种子,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让我们在仰望光芒时,自己也能成为学生心中的那一束光,带领学生向美而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工作室成员学习心得体会选粹】
成都二十中郦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它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烙上了龙的传人印迹。在中国,在海外,在过去,在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的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在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扑面而来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和世界各种文明音乐的对话和沟通。与此同时,在全球与本土文化双向运作背景下,21世纪将是本土音乐文化价值重建与回归的时代。因此,不遗余力地弘扬和传播我国民族音乐、使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闪现出夺目的异彩,应是每个音乐教师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成都石室中学(文庙校区)周书羽
中华民族拥有着底蕴深厚的绚烂文化,民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闪耀。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的今天,民歌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如何让民歌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形式切实地表现和传播民歌,我认为,这是亟待思考的。所幸,吴斌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拓宽了思路,让我们走出了误区。吴斌老师提到,我们不能用西方的音乐思维来进行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我们的民族音乐更注重与生活的关联,注重美善统一、天人合一、感官综合,在教学时应反复聆听、重在模仿、口传心授、细心品味、把握内核、感受重点、情景交融、文化理解、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在教学中,我们的民族音乐需要创新,需要与世界文化衔接,但同时也应葆有民族音乐的原貌,让民族音乐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播,在传播中传承,让民歌真正成为新时代的人民之歌,让民歌真正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让民歌在中国人民的世代传唱中踵武赓续!
天府第四中学张觉爻
民歌是音乐文化的基因,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也是我们工作室研究的重点。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民歌和戏曲的内容一直困难重重,大家对这部分内容往往望而却步,甚至直接回避,归因在于面对民歌和戏曲庞大繁复的曲目构成,老师们知之甚少,更别说是深入钻研。然而,要上好一堂音乐课,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音乐知识和地域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针对民歌和戏曲的音乐教学,我们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深挖性研究,更要探索适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教学方式。
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李冰
听完吴斌老师的分享后,我终于厘清了自己在民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来自己一直都在用西方音乐教学方式教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自然无法将民间音乐的精髓抓住,也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民间音乐,爱上民间音乐。在吴老师的分享中,我还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因为了解,所以喜欢”。其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投学生所好,除了教材内容,不会主动的去与学生分享更多的民族民间音乐。不要因为怕被学生排斥,而选择沉默。在很多传统文化濒临失传的今天,作为华夏子孙,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将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学好、唱好、传好,他们只有在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之后才会发觉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进而发自内心的去喜欢、宣扬和传承,让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天府新区第四小学刘玻志
吴老师说民歌的学习方式“多听、多唱、多记、多创”,反复聆听,重在模仿,依据乐谱唱民歌,反而会带来很多障碍。这让我反思自己,大多数时候都是乐谱和理论教学,而且在学会的基础上创新和多元体验活动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一步一步把学习到的理论转化成实践,运用到课堂中,“不管用什么方法,学生喜欢听、喜欢唱,就是成功”。
西川中学郑瑞
民歌是音乐文化的基因,任何国家、地区的现代、近现代歌曲的祖先都是当地的民歌。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可是,在教学中还是会有一些问题,例如民歌有着庞大冗杂的曲目、体系,想让学生快速深入了解是非常难的,因此老师在备课上就更需要反复考量、仔细认真。正如吴老师对我们民歌教学提出的要求:步步落实、反复聆听、重在模仿、口传心授、细心品味、把握内核、感受重点、情景交融、文化理解、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成都市成华小学唐苗
我们在讲授民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辨别、辨认其不同的音乐风格,例如:旋法、结构等,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教学民歌要注意:自己创作、自己演唱、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成都市锦西外国语实验小学叶妮娅
民歌的特点是需要人口头创作、口头相传的,它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和智慧结晶,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音乐教学现状的问题出现在对音乐性、音乐本质的教学方法需要更新理念。音乐表达了什么和怎么表达音乐这样的教学理念每一个老师都应该熟记于心。在听讲座之前我教授民歌也存在过于理性化、追求形式,忽略了音乐本身的风格。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定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更新理念,终身学习。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黄荣
艺术是让人么发现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以美育人、以美华人、以美培元;美育是一种刚需,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育不仅是吹拉弹唱,而是对人的全面素养的培养,更是对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且是一定要面向人人的教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同时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教师还要学会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深度解析课标教材,挖掘核心内容,吃透、理解透。让教师理解到如何教会学生、学生自愿勤加练习、多让学生展示自己,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报:成都市教师培训项目办公室
工作室成员所在市区县教研部门、相关学校
送:成都市文汇名师工作室
图文编辑:黄艳、唐苗
网页编辑:方堪、潘细娴
初审:唐苗
终审、签发:文汇
本文地址:https://www.huanxue.net/news/1020.html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至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